身份的焦虑
何谓身份?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而广义上是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何谓身份的焦虑?它是指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明白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可能会说,哦,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追求显耀的身份了?无非是为了获取财富、求得名声和扩大影响。但作者却告诉我们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真正在意的终极目标却是财富、名声、影响带来的“爱”和尊重。我们穷尽一生干的事,最终是为了赢取他人的“爱”和尊重。
爱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这段话,淋漓尽致地解释了爱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为什么他人对我们的关注是如此地重要呢?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如果我们的自我认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作比方——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所以,我们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智、幽默风趣,人见人爱;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愚蠢如猪、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下,我们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反之,我们就会痛不欲生。
如何清醒的认识呢?当别人以一部分的你来判断你的全部价值时,我们要学会自我争辩:“不,这并不是全部的我,我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而阿兰.德波顿给出的解决方案有三个:一是要有同理心。一个人的地位并不能完全呈现他的能力,通俗地说,地位高的人不代表他的能力就强,地位低的人也不代表他的能力就低。一个人成功除了能力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因素,比如运气、比如出身、比如时代、比如机遇等等。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时,最需要对自己说一句:我只是经历了失败,但我并不是一个失败者!二是与大自然进行连接。不要过于崇拜自我,相信一切都能“人定胜天”,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是我们追求成功的最好态度,多与大自然进行连接,我们对身份的焦灼感也会随之减少。三是重新定义成功。我们对成功的想象,但必须确定那些都是我们自己想要的,我们应该专注于我们自己的目标,确定这目标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确定这个梦想蓝图是出自自己笔下,而不是他人想给你的。朝着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出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功!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你的成功,每个人都有资格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功,而不是单一地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
2.为什么放下手机这么难
前几天看了一个TED演讲《少玩手机更天才》,演讲者是一名记者,她采访了很多专家,她想搞清楚为什么放下手机这么难?
她说,一个美国人每天平均查看邮件74次,平均关闭电脑界面566次,以前每工作3分钟出一会神,现在变成了45秒钟就走神,有的人每天拿放手机上百次,有的人使用手机数小时。在她发起的“无聊与天才”的的挑战周里,她们成功地让参加的挑战者从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从120分钟降到114分钟,尽管只减少了短短的6分钟,可是专家却说这个数据也挺了不起的,因为想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改变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
以上是美国的数据,其他国家呢?2017年,根据德国数据统计互联网公司最新调查发现,全球民众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逐年增加。巴西人平均每天近5小时,中国以每天3小时位居第二,随后是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
英国移动技术顾问托米.阿霍宁调查发现,人们平均每6.5分钟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每天清醒时间16小时计算,一天大约要看150次手机。
。为什么手机如此迷人呢?因为手机里有游戏、娱乐、购物、社交平台、移动支付和学习软件等,它几乎可以满足我们一天的基本需求,想不沉迷都难啊~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手机功能主要为了微信交流、刷朋友圈、线上学习和浏览新闻。可是,我的具体时间都花在哪里了呢?我从来就没查过这样数据。为了写这篇文章,刚才我查看了一下手机上的“应用使用”数据。显示我过去7天的时间,使用手机48小时17分钟,29%的时间在屏幕上,手机解锁267次,平均解锁时间34分钟一次。微信21小时59分钟,樊登读书8小时,网易公开课3小时32分钟,TED演讲3小时32分钟,一点英语1小时15分钟,腾讯视频1小时13分钟,百度1小时4分钟,百度地图1小时,微博59分钟,喜马拉雅46分钟等等!
这仅仅是我的手机使用数据,并不包括电脑的使用时间。哇,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大跳”啊!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平均每天达到3.14小时,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数字,为啥我自己完全感觉不到呢?最近这段时间我还一直在沾沾自喜,一是因为线上的微信课已告以一段落了觉得使用微信没那么多了,二是最近感觉自己刷朋友圈的时间少了很多,尤其是每天清晨醒时拿手机打个卡然后瞄几眼朋友圈就去晨练了,所以,最近一直自我感觉良好。。。
没想到,现实总是残酷的,数据才是最可靠的证据,放下手机为什么就这么难呢?那接下来微信使用时间要怎么约束和减少呢?
好吧,那我也来一个“挑战周”计划,从今天开始到下周二,挑战一下把每天微信平均使用时间减少到2小时内。首先要砍掉的是还是刷朋友圈的时间,每天要控制在一小时内,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不要超过20分钟。其次每天控制微信交流时间在一小时内,每天设定专注时间段(1小时)、休息时间段(5分钟)和交流时间段(5分钟),在专注时间段内远离手机,即使微信来信息也不要理会,改掉“看到信息秒回”的习惯,在休息的时间段内活动筋骨,在固定的交流时间段内回复信息。
有品质的人生需要自我挑战!挑战网络成瘾症!挑战手机依赖症!挑战自我控制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