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护卫我免于
仅止于心的思量
唱恒久的歌者
在骨髓中思考
——叶芝
第一眼看到这首诗被深深触动,是因为“仅于心的思量” 与在“骨髓中思考”有很大的区别。后者代表着一个真正独立成熟的人,具有真正的自我,有自己的见解。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才具有在“骨髓中思考”的能力。
有人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盛产巨婴的国家。是的,路上奔忙着的很多人,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或许有整洁优雅的外表,或许有热情迷人的谈吐,他们只是表面上长大了,可能内心还是婴孩状态。或许可以说,是婴孩们穿着大人的衣服在扮演着成人世界的角色。
有一种婴孩状态的成人可能很好辨认,他们无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陷入焦虑、恐惧、愤怒之中。
一个人人格的成熟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养育的质量。常常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个案,心智程度很低,无法理清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被困于还没有被看到过、被满足过、被照顾过的情绪荒原中。这样的成人无法适切管控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在关系中处理自己生命早期就被困在那里的焦虑和愤怒。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周围的人,他们的情绪似乎没有外衣,也没有容器,碰一碰就会随便流淌开来,泛滥成灾。
往往有情绪管控问题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失败,因为他们狂躁的情绪很容易吓跑另一方。他们往往会在关系中退回到婴孩状态,如同没有被妈妈好好关爱而愤怒焦躁的小婴儿,需要另一方好好地看到ta的情绪,抚慰ta的情绪,直到ta可以建立起自己盛放和管控情绪的容器。
这时另一方就变成了一个关系中的涵容者,把那些一团乱麻的情绪接纳整理后反刍给ta,ta才会慢慢内化涵容的能力,慢慢能够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忍耐受挫、失败、焦虑等负面感受。这时关系中的涵容者往往需要具有强大的情绪能量,需要去处理很多负面情绪,还要包容自己的情绪。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重负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长期担负的,因为关系本身是需要均衡和对等的,这样关系才能流动。
这种涵容对于在关系中的另一方要求太高了,所以这种涵容——把婴孩状态的成人养成真正成熟的大人,还是交给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来做吧。
还有一种婴孩状态的成人,也许他们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内在,却还是干瘪的饥饿的营养不良的婴孩,外在的成功很好的掩藏了他们发育不良的自我。
当孩童无法从养育者那里得到及时的回应、应有的照顾时,他们可能发展出一个假性自我。成为一个讨好的人,就象变色龙一样,为了适应养育的环境而扭曲自己,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次级皮肤”。可是这层皮肤不是真正的皮肤,他们披着这层皮肤生活,按照父母想要成为的样子,成为一个假人。他们可能成长为一个没有情绪反应的人,因为父母的反应过早扼杀了他们表达情绪的能力。他们可能会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好人,或者是一个情感匮乏按部就班生活的人,但这样的人与真正的“我”,真正的生活失联了。
谨防工作成为我们逃避生活的借口,成为我们不想成长的借口,当我们无法从情感与关系中获得滋养,我们很可能会躲进工作中。毕竟工作本身带来的金钱与名誉,是我们这个自恋的社会评价人的通常标准。悲哀的是,我们很少觉察出这不对。我们周围这样生活的人大有人在,就这样潦草过完一生,甚至从来没有品尝到生命本身甘美醇香的滋味。
联想到最近一则新闻在朋友圈传播广泛,引起很多女性的共鸣。一位产妇因为丈夫想要她顺产不签字,医院拒绝给她做剖腹产手术,在疼痛和绝望中跳楼结束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这真是一则让人愤怒又让人无限同情的事件。在痛恨制度的不健全、婆家人的冷漠的同时,也为那位产妇悲哀——她没有内在资源抗争自己的命运,那种强悍的、成人的、可以应对复杂情境能够自我保护的能力太匮乏了。痛心她的遭遇,不忍心责备她在那个时候的选择。但跳楼的行为,如同一个愤怒绝望的婴孩的最后控诉,让人看到痛苦无奈,也让人看到椎心的婴孩式的无力。
作为生产中的女性,我们很容易被物化为一台生产的机器。我们除了要有明智的分辨力选择一段质量好的关系,更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生产中,也许是女人一生最脆弱的时期,我们需要适度的依赖于婚姻关系,但别忘记了,我们始终是独立的有力量的个体。
但是并非所有女性都有外在资源成长为一个有坚实内核可以保护自己的个体,也许养育的不足、甚至虐待;贫穷落后;保守闭塞的观念都会让人停留在孱弱的婴孩状态。这个时候,请走远一些再远一些,可以接受到文明的馈赠,呼吸更自由的空气,让自己长大一点,可以养活自己,可以用更有尊严的方式获得爱情,直到成长为一位独立的女性。
以上,与同为女性的我们自勉。
回归正题,有时,我们原始的匮乏让我们卡在某个阶段上无法自拔,甚至也没有资源意识到自己本身的婴孩状态。但是有时,我们往往是被内在恐惧攫住了脚步,我们容忍自己躺在焦虑里不再举步。我们害怕受苦,其实害怕受苦比受苦本身更糟。
成为一个大人,一个真正有“自己”的大人。
乔治.艾略特说,成为一个你可能成为的人永不嫌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