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4-02-03 11:08 被阅读0次

    今日,2024年2月4日,立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节气之首,四时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立春”有春之节气开始之意。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后,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一直到立夏的这段时间,一直都被我们称为“春天”。在我国古代以“春为岁首”,立春称为“春节”,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春之日的迎春活动,至少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官方和民间都极为重视,且丰富多彩。

    据《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记载,每年立春之日,皇帝都要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民间则有演春、迎春、报春、送春帖、迎春神、鞭春牛、咬春、吃春盘、剪春等迎春活动。

    在各种迎春活动前,先进行预演叫“演春”。立春当日正式迎春,意思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有的地方还有报春活动,就是在立春前一天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另外,也有小孩着青衣戴青帽,逐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进行报春,意思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合计全年的农事,莫负农时。不少地方也有“鞭春牛”的仪式,即“引春牛而击之”,又称“打春”,其意也在提醒人们发展生产,鼓励农耕,劝民农桑。唐代元稹有《生春》诗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宋仁宗则颁布了《土牛经》,以教育民众顺应天时,更加促进了“打春牛”风俗的兴起。牛是农耕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人们用牛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既表达了迎春促农的心情,又表达了人们对耕牛的尊重和敬意。

    立春这一日,还有“咬春”的习俗。一般人家在这天都要讲究吃萝卜、生菜,以及葱、蒜、芥、姜、韭等五种辛辣味的菜蔬拼成的“五辛盘”,又叫“春盘”。因为五种菜蔬味辛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清代流传有《咬春诗》曰:“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一个“咬”字,咬的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唐代杜甫《立春》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其中所说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菜传纤手送青丝”就是描述了当时立春日的“咬春”活动。

    立春节气前后,会迎来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福”字,贴春联,挂红灯笼,增添节日气氛,还有用燃放鞭炮来驱逐传说中的怪兽“年”的习俗。宋代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描写宋人过大年时的情景。

    春季,阳气初生,需精心呵护。春气与人体之肝脏生发、条达之气相应,如果违逆了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病症,不仅影响人的情绪,而且会损伤人体“肝藏血”的功能,从而损伤人体正气。

    由冬入春,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祛寒避邪力减弱。同时,由于春寒料峭,户外活动一定要注意缓和并保暖,否则,会损耗初起之少阳。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具体按“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掌握,以养阳之生气。室内生活应适时开窗透气为好,要克服慵懒心理,积极与大自然相适应,多到室外活动,力求身心健康、精力充沛。

    饮食方面,在早春,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从中医来说,五辛盘中菠菜、春笋、韭菜等也都是辛甘发散性食物,有驱寒杀菌、健脾宽胃的功效。这也是中华先民们长期以来适应大自然、顺应天时的聪明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立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ot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