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从“夜雨秋灯”到“扪虱谈鬼”

从“夜雨秋灯”到“扪虱谈鬼”

作者: 奚妏 | 来源:发表于2021-05-23 17:52 被阅读0次

    一直都对怪力乱神比较感兴趣,本来大学毕业论文就想写《聊斋志异》相关内容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没写成,暂且不提。中学时代,时间基本上都被课业占用,而兴趣则成了所谓的“不务正业”,如今想想,如果那时敢叛逆一点的话,或许还能给以后的专业带来不少帮助呢。然而以后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盲盒,我们永远也猜不到下一刻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

    后来上大学阴差阳错进了中文系,空闲时间就在图书馆里搜寻些神神鬼鬼的故事来读。写鬼写妖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自是不必说,还读了些仿作,如《萤窗异草》、《夜雨秋灯录》、《子不语》和《剪灯新话》等。标题之所以谈到了“夜雨秋灯”,不过是因为这名字看着最有意境。试想,天地寂然,唯有雨声嘀嗒,凉风不时从窗缝探入,一灯如豆,墨香隐约……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徐徐展开了。

    最近读了栾保群老师的《扪虱谈鬼录》,其实也是之前看有鬼君的《见鬼》时看到的这本书,一时兴起,竟也看完了。我看书很慢,一度怀疑自己有点阅读障碍,特别是面对理论性著作的时候,我觉得它们简直比安眠药还管用。要不是栾保群老师笔触幽默,我又对题材本身感兴趣,想来半个月都是读不完的。

    这本书挑选了中国古代幽冥世界的几个典型议题展开,印象深刻的有《说僵》、《阴山八景》和《黄泉无旅店》等几篇。对僵尸题材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童年时期受到林正英的“僵尸系列”影响,但看了本书内容后发觉并非我想的那样。原本以为能学到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付僵尸的办法,好吧,不知道这有啥用,不过了解一下本土文化是如何催生此类异物也是很有意思的。

    再然后是“阴山八景”,指的是人死后要经历的鬼门关、奈河桥、剥衣亭、望乡台、破钱山、恶狗村、血污池和孟婆店。像鬼门关、奈河桥和孟婆店这些地方我以前都是熟悉的,毕竟这些概念在中国人的鬼故事中出镜率较高。不过看了书之后理解又深刻了些。作为唯物主义者,偶尔也会想相信一些神神鬼鬼的事,因为如果生命真的只有一次的话,很多遗憾就永远只能是遗憾了。冥界的这些地方都是活着的人对于阴间的一种想象,而之所以会有这类想象,想必也有聊以自慰的成分在里面吧。

    入了鬼门关便断了凡尘念,走上奈河桥为赎了今生罪,到了剥衣亭要脱去臭皮囊,登上望乡台就能观走马灯,经过破钱山看白蝶飞满天,撞到恶狗村那魂魄剩几片,掉进血污池是生前做了孽,饮下孟婆汤换来世不相见。

    原来人这一生不过是用可擦笔画下的痕迹,当大脑不再运转,当心跳不再继续,你就不再是你——一堆枯骨,说好听点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只是碾作尘泥不开花。

    至于对黄泉旅店那里有印象,纯粹是因为这几个字眼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白蛇传》,看到里面有个黄泉客栈还是幽灵客栈罢了。想象是浪漫的,哪怕是关于鬼怪的想象竟然都让我这种人心驰神往,当然多半是叶公好龙罢了。

    《扪虱谈鬼录》中谈到,冥府的设置总是与时俱进的,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人们无法构造出他们根本没见过的事物。所有想象都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加工。因为凡间有人,所以阴间有鬼;因为凡间有政府机构,所以阴间才有阴司冥狱;因为凡人要吃饭,所以阴间有食禄;因为凡间有金钱,所以阴间要纸钱;因为人死为鬼,所以鬼死为聻……人们只是不想死后什么也不知道,毕竟无知无觉是最大的恐惧,故而才编织了那样一个瑰丽如同人间的幽冥世界,仿佛这样就能说服自己: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本身所代表的并非终结,它是新旅程的开始,而阴间,只不过是个轮回的中转站罢了。

    我其实不想有来世,倒也不是厌世,就是觉得这么没完没了地太累了。假如存在这样一种机制:想轮回去体验新的人生时就去参与轮回,觉得心累了又可以留在中转站,等啥时候重新想要去人世走一遭再去,那该有多好啊。

    既然都已经想得这么离谱了,不如就更离谱一点:在我投入下一段人生前,能提前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大概轨迹,就像玩纸牌最开始能看桌面上有哪些牌一样,若觉得不好,便重新洗牌……想什么呢,假如人生可以提前预知并重新洗牌,我凭什么获得特权呢?我既没有特权,又如何保证能在与别人竞争时争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呢?想来想去,倒不如没有来世了,如此,死亡才是真正且唯一对所有人都公平的事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夜雨秋灯”到“扪虱谈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yz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