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Who is that girl” ——艺术家(默片)

“Who is that girl” ——艺术家(默片)

作者: 河鱼鲜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17:22 被阅读2次

《艺术家》是一部2011年法国黑白浪漫爱情默片,2012年2月26日横扫84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以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等25项大奖。

默片已经是久远的历史了。默片,也就是无声电影,依靠演员的表演和屏幕的旁白,来表现一个故事。对于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一个人的身上,查理卓别林。除此之外,就对默片没什么兴趣了。有声电影显然比无声电影有更大的魅力,也能表现更多的内容。语言是表现想法的重要途径。

远离默片时代的现代导演,为什么会拍一部默片呢?也许就是怀旧吧。吃遍了大餐,山珍海味的胃,偶尔也想品尝一些清淡的食物。除此之外,默片也有默片的优势,没有台词,意味着受到了限制,演员的表演需要更加的生动。劣势,有时候也是优势,没有了台词的考虑,全部的注意力就放在如何表演了。其实还能衍生一种乐趣,就是自己配台词,因为真的没有台词,只能自己补充。

你也不用关心色彩,电影特效。美国歌舞剧的特点。有荧幕中的荧幕,叫艺术家,因为男主角的身份,也是表现一个好的艺术家的特质。

为了让电影不那么沉闷,默片的一个特点就是交响乐的配乐。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悠扬,时刻配合着电影的表演。其实,不需要台词我们也能看懂一个故事,同时欣赏一场不错的交响乐。

乔治·瓦伦丁,默片男主角,非常著名,但是对于他人的价值不认可,自己的电影的女主角,自己的妻子,都受到冷遇,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是传统电影的代表,后来面对时代的变迁,选择自己去坚持。

佩皮·米勒,表现欲极强的女生,去电影公司当群演,开启了自己的演绎道路。她的舞蹈动作,应该受到了乔治的启发,作为他的影迷,又有自己的表现力。她希望和乔治一起拍一部电影,对于一个追星者,最大的成功是和他一起合作。事与愿违,她作为新有声电影的代表,逐渐取代乔治的地位。

1929年,有声电影出现,让乔治不屑一顾,这也像他对于老婆和女主角的忽视一样。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嗓音不好听。未来的电影趋势,也让他失去了,电影公司未来的拍摄机会。

新旧两种趋势的交回,这个时间点,对于深处其中的人来说,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个大的背景,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大主题。

演而优则导,不是现在的专利,以前也是。乔治自己当导演,坚持拍摄默声电影。他代表着默片的最高成就,却和米勒的有声电影,同档期,让他自己备感压力。因为,作为导演和制片,他人的期望也更高。人们喜欢新鲜,是不变的流行趋势。股市崩盘让乔治电影公司破产了。米勒却如日中天,越来越有名气。

绝望的乔治烧毁了所有的胶片,差点被烧死在自己的家中。可见他已经感到了自己价值的丧失,对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也许大势才是他们唯一强大的敌人。他们的价值来自于人们的喜欢,人们的喜好又总是阴晴不定的。这也是娱乐场残酷的地方。

后来米勒收留了乔治,她爱这个仰慕多年的人。爱情和同样的艺术水平,舞台表现力等等,让两个人最为契合。她还是希望和他拍摄电影,在其坚持下,传统和流行,在踢踏舞中再次结合起来,也让电影,给了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不是谁淘汰谁,取代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ho is that girl” ——艺术家(默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zy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