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B计划: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斜杠?

人生B计划: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斜杠?

作者: 高浩容 | 来源:发表于2023-03-26 00:30 被阅读0次

    §斜杠1.0 →斜杠1.5

    大约在2016到2017年间,“斜杠青年”一词逐渐成为打工人熟知的概念,后来连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也将这个概念带入他们的学生身分,成为一种角色扩充。如果当时斜杠的意义处于 “1.0”阶段,那么就和电脑、手机的作业系统和ChatGPT会迭代更新一样,斜杠界已迈入新阶段。

    #斜杠1.0

    “斜杠1.0”的内涵,主要延伸的概念叫“斜杠青年”。指的是步入职场初期或接近中期,尚未拥有足够丰厚到享受的收入,并且对当前的职涯发展不满,进入一种心理与工作状态皆陷入停滞期,甚至开始衰退的青年人。这一批人大多年纪在25岁至40岁之间。

    低于25的多半是学生,或者尚处于工作迷茫期和尝试期的社会新鲜人,他们连自己的主业都还没搞定,缺乏斜杠的起点。

    高于40岁的工作者,大多已经在各自领域中处于中阶或中高阶的领导层,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走出自己的路。他们大多清楚自己要什么,或肩负足够多的责任和对等收入,这类人没有斜杠的必要。至于到这个阶段还庸庸碌碌的人,也很难在斜杠的市场和精力旺盛、时间充裕的年轻人竞争。

    因为斜杠的工作类型大多属于自由工作,以接案为主。这类案子需要一个人在本业以外投注时间、精力。40岁以上的工作者多以成家,除了照顾孩子,有些还得照顾年迈的父母。加上处在中老年期,身体机能在衰退。种种因素都不利于他们斜杠。

    可以说,“斜杠1.0”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在主业之外,寻找一个副业。并且这个副业可以在收入、自我价值感等方面补足主业之不足”,进而打开人们对工作的固有观点。

    #斜杠1.5

    “斜杠1.0”终究会走入尾声。

    首先、不适合斜杠的人,他们在历经一段时间尝试后,早早放弃。就像有些人在民间工作没多久,就乖乖回家准备考公职一样。但也有人干了一阵子公务员,还是打破铁饭碗,寻求更有变化的工作环境。

    其次、那些斜杠干得特别好的人,往往最终把斜杠转为下一份主业,更加专注的去把这个“转正”的工作做好。这时,他就脱离了斜杠,又变成不斜杠,专注在一份工作上的打工人。

    所以“斜杠1.5”意谓什么样的打工人呢?

    我以为,“斜杠1.5”指的是那些“必须通过斜杠才能满足生活与心理需求,没有其他方式”的工作者。比如一位在家照顾孩子的母亲,她想要拥有自己的财富,或者为生活加入一点新的刺激,那么她可能会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谋求一份可以在家处理的工作。

    而无论“斜杠1.0”或“斜杠1.5”,大体而言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工作状态。总会因为“做不下去”或“做得太好”,两种无法持续的状态而结束。

    §“我适合斜杠吗?”,解开对斜杠的误解

    当家长听到孩子要斜杠,或者公司主管发现员工要斜杠。或者你自己拥有一份工作,但你想要斜杠。你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干什么斜杠的工作,而是考虑清楚自己寻求斜杠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如此才能避免误入斜杠的坑。

    下面,就是一些你需要想清楚的参考要点:

    要点一、你想的是“B计划”,还是“B面”

    真正能坚持的斜杠,比较像是一张黑胶唱片的两面,A面可以听,B面也可以听,合起来是一张完整的专辑。

    然而,有些人把斜杠想成职涯的“B计划”,换成一个不那么文雅的词,也就是在寻求一个“备胎”。

    通常出于这种理由的斜杠,不过是一个人处理不好主要问题,便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以逃避主要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

    比如一位推销员,眼看这个月又将业绩不达标。如果这份工作对他足够重要,他需要的是花更多时间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不是主业没做好,害怕被领导责备,于是搞个副业,并奢望这个副业能取代自己的主业。

    当然!一个人可以在现有工作不理想的情况下,积极尝试其他可能性。但首先,他得承认这一点,先试着面对问题,并处理问题。毕竟寻找可能性也需要做功课,而不是碰运气。

    如果一个人总是逃避,他很有可能在斜杠工作又面对挫折时,再次逃避。产生“斜杠、斜杠、再斜杠”的情况,结果只会让自己累积更多挫折与压力。

    因为他斜杠的工作在待遇等方面往往不如自己原本的工作,这等于是降格以求,而降格以求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贬低与压迫。

    要点二、避免“天真现实主义”(naïve realism)

    往往当我们面对一位想要斜杠的人,而我们在确认他们斜杠的动机和目的,以及他们评估自己斜杠的能力,以及斜杠后的效益时。

    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把事情想得太美好,像个童话故事。还有些人开始含糊其词,如果你继续追问,他可能会手足无措,或是恼怒起来。通常出现这种情况,通常表示他们并未做好斜杠的准备,他们找的是B计划,而不是职涯的B面。但这些人身上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史丹佛心理系教授罗斯(Lee Ross)谈到多数人总是站在主观立场看事情,却把自己的主观立场想成客观的,进而产生错误认知。罗斯将此现象称为“天真现实主义”。

    天真现实主义者有三个特征:

    特征一、以为自己的认知是客观的,并偏向认为其他人所表达的皆为主观的、个人的、偏颇的意见。

    特征二、以为自己陈述的意见是客观事实,他人若足够理性,应当接受其观点。

    特征三、所有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人都是不理性的、有偏见的、顽固且自以为是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你今天考虑斜杠,而你周遭的人提出的质疑,你都无法有效通过经验反驳,多出于你个人的想象和推论。那么,我建议你最好先试着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

    §结语:斜杠2.0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写道:“只有认清那些无意义的工作,才能获得实在的劳动价值。工作能让生活变得美好,但前提是拥有拒绝无意义工作的勇气!”

    某些工作脱离人类真实需要,属于“增加没必要、减少也无妨”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在格雷伯看来都是“狗屁工作”。近期,随ChatGPT划时代的出现,坊间出现许多“我要失业了!”的讨论。而诸般能够被科技所取代的工作,也属于格雷伯笔下“狗屁工作”的一部分。

    借此观之,当一个人试着寻求斜杠时,他得明确他必须斜杠的理由,也就是明晰自己“非斜杠不可”的必须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必须性,就是他得说明他的斜杠“对自己是有意义的”。

    如果他无法说清楚这一点,那么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斜不斜杠都无法真正满足他自己。他只是在逃避,或浮沉于迷茫的暗处。看起来不像在求生,更像是在消极等待,等待自己被淘汰。

    在我看来,ChatGPT的出现彻底敲响“斜杠1.0”的丧钟,而“斜杠1.5”的群体仍有一部分的生存空间。

    可最终,还能长期斜杠的工作者将“斜杠2.0”群体,这个群体之所以斜杠,在于他们找到斜杠对于他们自身的意义,这个意义来自他们明晰自己不是为逃避而斜杠,也没有不得不斜杠的需要。

    这个意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喜欢,他们能通过斜杠得到幸福感。在工作的A面之外,通过B面加分。

    比如一位本身很喜欢攀岩的会计师,他在周末去当攀岩老师,借此认识更多同好,并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分享给他人。他并不讨厌会计师这份工作,且当个攀岩老师并不会影响他的主要工作。斜杠对他来说,无论是心理上或实质收益上都能为生活加分。当他发现斜杠会影响原有的生活,他也能灵活的放弃斜杠,这个放弃也不会使生活减分。那么,这就达到“斜杠2.0”的境界。

    我以为,这种斜杠值得去尝试,值得被鼓励。因为这种斜杠能带来幸福,而正如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这个世上最崇高的德行,就是活出幸福。”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B计划: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斜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co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