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信息漫天飞舞时代,传统的阅读已经转变成一种观看的方式。
现在不叫“读书”,叫“看书”,“看”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因为有各种各样的APP,你随时随地都能“看”。
在地铁里、在公共交通上,我们可以随意拿出一个手机来看。
这种观看方式,我认为它给我们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情绪”、“感觉”的价值。
在这种观看的模式下,人变得非常情绪化、非理性、无耐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隔夜”,你昨天在微信圈可能刷到了一条信息、一篇你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但过了一夜,第二天它就从你的脑海中销声匿迹了。
这种观看方式的阅读,它提供价值的方式就是提供观点、提供立场,它不会做详细的述说和论证。
所以通过互联网我们发现,社会充满了戾气、充满了怨气,人容易变得焦躁不安。
这种阅读方式,确实带来了这样的负面价值。
所以,我认为阅读还要回归到传统的纸书上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7deb3e210cc408c3.jpg)
书有不同的角度,读者有不同的层次,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肯定不会成天捧着个手机。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秉持这种理念的人,一定会回归到传统的、古典的阅读方式上去——读纸书。
一个会读书的人,他经常是手中拿着一只笔,或者这只笔就在他身边,他会把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心得、体会、灵感,困惑,都填写在文字旁的空白处。
也许下一次读书的时候,不仅可以和书的作者对话,还可以和曾经的自己对话,帮助过去的自己去解答那时候的疑惑。
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或者阅读的愉悦感,电子书不管怎么便捷,它都带不来这种体验。
社会充满了戾气,可能因为我们缺乏深度阅读的体验,而深度的阅读可能使人变得温和。
阅读的时候,也许有目的,也许没有目的,但纸质书读多了,它自然就令人生出了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我把它称为“有格局的温和”。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1814d5fcd91bd6e7.jpg)
有格局的温和,能使我们静下来守候那份耐心。
每一个读书人要守住自己的那份耐心,如果把耐心和耐性再往前延伸,那就是要走长期主义路线,让你读过的每一本书,未来都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有格局的温和,能使我们慢下来细细品味那书。
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去寻找阅读的快乐,寻找阅读的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从来不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行为,比如一年要读50本书还是100本书,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也不值得炫耀。
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慢活,读书能使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社会中,把焦躁的脚步放慢一点。
在读纸质书的时候,你可以穿越古今和中外,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空的智者去对话、去碰撞、去交流。
既然是交流,那就得凝神静听,就得细细斟酌,就得思辨有道,那怎么能快得起来呢?读得太快,岂不是错过了交流中那心有灵犀的时刻,或者灵机一动的时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6069/cbdd328866d2ef79.jpg)
有格局的温和,能使我们闲逛式的阅读,从书中搜集各种素材。
闲逛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在书页里面闲逛,东翻翻西翻翻,东瞧瞧西看看,看一本文学的书、看一本哲学的书、再看一本科技的书......每本书都并非从头看到尾,就在书页里面闲逛。
这种碎片化的闲逛阅读,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浪费时间。
但是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大脑有整理碎片的功能,你闲逛多了,杂书读多了,最终会通过大脑的处理把它培养成一种学养、修养、气质,也会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把书中的碎片化内容组合成一个可以用起来的方法论。
而只有通过纸质书的阅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你在读纸质书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笔触,和书籍的作者共同创造出新的篇章,新的思想。
闲逛式的阅读纸质书,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思考,一种读书的乐趣,一种与书共舞的默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