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写作,就是彰显暧昧不明的事物。
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写作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把自己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书写下来。
是流淌过内心的柔软,唤起了我们写作的热望。但写作仿佛总隔着一层面纱一样触不可及。
写作是什么?
比如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写作是一种服务,因此对于写作的要求就会比较高,要求能够解决读者的疑惑,简单清晰可读。
自我表达和记录时,写作是一个工具,一个供作者倾诉一切的感情和思想的工具,此时你无需在乎其他,只尽情的去表达就够了。
文学创作时,写作是集成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品,也是要求最高,融合作者的思想情感美学,以及作者的生命状态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那如何写作呢?
一、身份认同。
什么是身份认同?
就是你怎么看自己。
在你的心里,你接受自己是一名作家吗?你认为自己的文字可以很出色吗?你相信你自己的文字可以一直被流传吗?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么他是很难战胜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的,所以持久而坚定的身份,就会带出写作的勇气和攀登高峰的信心。
有人说。人一生的成就,都跟他的身份认同有关,你怎么看自己,你就会活成怎样。
在写作的每一个经历里,高兴时也好,痛苦时也好,都保持不变的认同自己,让它成为引导你的信念,这是真正的认同。
我们常常认定自己是一名写作爱好者,而不是一名作家,就像有人常常跟我说,我天生不是写作的料。
有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谈到,如果我们把文学艺术的创作者统称为艺术家,在身份中其实最大的分裂不在于谁是艺术家和谁不是,而是在于谁了解自己有创造力,和谁被说服自己没有创造力。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否了解自己挑战的灵魂,艺术家的天性。
人们往往倾向于获得别人的认同来肯定自己,可是却常常吝啬于先肯定和认同自己,所以当你认同自己身份的时候,就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是尽情的释放艺术家的天性。
我们大多时候不敢动笔,不敢挑战,不认识,是因为我们不敢释放自己。
也千万不要等到你走入坟墓的时候,才发现有太多的创意还没来得及完成,有太多的梦还没有来得及实现,有太多的书还没有来得及写,有太多的诗歌还未来得及发布,有太多的潜能还没有去发掘。
因为胆怯,因为不敢,我们会错失太多发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在别人还会认同你之前,先做自己忠实的粉丝,认同自己,就在今天释放自己,探索自己无限的可能。
二、文字美学
文字,只有激情是不够的,还要懂得美学。
作家沈从文说: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若预备要写出一点有思想的作品,引起读者的注意,推动社会产生变革,作家应当做的第一件事情,还是应该把技巧学会,人类高尚的思想,健康的理想,必须溶解在文字里,这理想方可成为艺术。
文字是美的代言。
美,一是需求被满足,二是个人心理愉悦的体验。
如何能够达到这两点?
(一)精简
精简文字,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提高信息密度。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初稿,至少要删掉一半以上,才能保证你剩下的文字最优质的。一篇文章写成之后,要做10遍以上的精简修改。
应该怎么样去删减文字呢?
要把文字删减一半,精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信息的密度。
比如杨绛的,她写过一段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样的文字,信息密度很大,把自己对于家人这种思念,都表达出来了。也有一些文字,虽然很多,却没有一句废话。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眼睛落在墙角的一张草席上,他走过去看到了一个肢体残缺,让人不敢正眼看的可怕东西,但是斯特里克兰德他已经死了,库特拉斯医生运用了极大的意志力,俯身看了看这具可怕的尸寒。他突然吓得跳起来,一颗心差点跳到嗓子眼上,因为他感到身后边有什么东西,回头一看原来是艾塔,不知什么时候,艾塔已经站起来了,走到他隔壁,同他一同俯视着地上的死人。”这里的内容,虽然很长,但它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一个字也没办法去掉。
所以我们说精简它其实并不是一定要删掉最简单为止,它的最核心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密度,虽然你有一长串的文字,但是,你有更丰富的文字内涵。
如何去删减?
第一,删掉引起歧义的形容词或副词,比如说,漂亮这个词,或者类似这样的词语,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就可以用歧义更加少的这种形容词,比如说红黄灰白等颜色,长短直圆等形状去表达。
第二,就是删除虚词,即那些没有实际含义的词。如,就、那、是、了等,一类的词语,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反而会占据很大的文字空间。
(二)沉浸
就是文字的带入感,
文字要有逻辑性。
逻辑性,也就是写作思路。
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再说什么,条理要清晰易懂。写作之前,要用思维导图去理清楚思路图。选的素材是否跟主题之间有强的关联,素材和素材之间是否有清晰的逻辑性,这个十分重要。
素材跟主题的关联性。内容与主题,一定要贴切。就是材料跟材料之间,材料跟主题之间,一定要有密切的关系。
(三)画面感。
其实也就是营造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
如何去营造画面感?
第一,懂得运用镜头感。
人、环境、事件这三个镜头都非常重要。
汪曾祺的一篇文字里面写到:一早我就上了船,弟弟们该去上学了哦,我其实可以晚点来跟他们一起吃早点,即使送他们到学校也不误事,我可以听见打预备钟再走。在叙述里,他描写了一个环境:靠着仓船传,看得见码头,岸上白白的,特别干净,鞭炮纸被风吹起。买饼的铺子,门板上错了,从春联上看得出,谁大清早骑驴子过去了,脸好熟,有人来了,这个人会多给他付一点钱,我想。待到我们再看他的镜头。
从窗户,再到码头,再到这个堤岸,再到街道上扬起了这个鞭炮纸,整个镜头是很连贯的,镜头处理得非常好。所以看这种文字,有一种电影的这种感觉。
第二、就是物象陈列,勾勒画面感。
大量地描绘景物,也是一个画面感提升的好方法。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细细品味这些古诗,没有多余的叙述和评论,没有多少议论,非常少的抽象的东西,多用具体的名词啊,把他们大量的陈列开来就能勾勒出一幅画面。
还可以运用中用色彩和质感的词语,色彩和质感,这样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烈的冲击性,因此呢,它会很容易唤起读者的画面感。
比如说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那年盛夏我们住在乡村的一栋房子里。望得见高山和河床,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这里的鹅卵石,圆,干,白,还有清澈,很生动去营造了一幅画面,所以,可以运用这些色彩和质感这种词语,还可以用动词动词可以营造画面感。
(四)阅读体验。
好的文章,要有阅读体验,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如何创造这样的一种好的阅读体验呢?
比如说节奏感呀,排版留白,句式,可读性。句式,长短句的合适调整,其实这跟很多因素有是有关系的,
三、文字的思想和生命力。
文章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文字的思想和生命力。
文字是一种智慧和声音的符号,它的思想和情感,体现出了它的生命力。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当你写文字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你的文字生命力有多久。
有的人文字,生命力只有一天,今天过去了就消失了。遗忘在一片数据的海洋里,有的人,他却一直流传下去,被吟诵,被思想。
在人的内心里,实际上都想要写出有生命的文字,那这样文字我们到底怎么样去写出来呢?
文字的生命力,实际上来源于作者生命的阅历。而写作,其实就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你有没有发现,你写的故事,实际上那个故事有很多成分是像极了你。
所以,一个有生命力的作品,实际上来源于一个饱满的灵魂。
作家林清玄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人为什么要去阅读故事呢,人们都希望在这个故事当中看见希望,看到自己混沌人生当中,那个有希望的出路。哪什么样的生命,才是饱满的生命呢。
什么样的生命是非常自由的生命呢。
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是人生命,就像一个杯子。而你从小到大的经历,就会装尽杯子里。这个杯子,有时装怨恨,有时装抱怨,有时候会装一些无助,有些时候还会装一些惧怕。所以当一些事情撞击这个杯子的时候,这里面的无助惧怕就会蹦出来,束缚我们。
所以人要需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从这些束缚里面挣脱出来,活出心灵的平静。
一个真正活出内心宁静的人,他的世界就会沉静下来,他的文字也会散发一种令人震撼的清香。内心被各种束缚束缚住的人,他的文字里面也会常常散发的各种令人不愉悦的味道。
一个作家曾经这样写道:一个伟大的作品,实际上,需要一个比作品更伟大的人,去战胜这些内心的不平静的一部分。
所以写文章的过程,就是心灵修炼的过程。心灵达到开悟阶段,你的文章,就会成为一流的文章。
结语:
在 Fruits老师老师一个小时的分享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他对写作意义独特的认识中,体会写作者应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中肯的认同,懂得文字美学意义的创建,以及文字的思想性和生命力的提升,是与个人心性的修为分不开的。
个人感悟:
其实写作是最个人化的事情,是一种思想的产物,就是你掌握了一百种方法,了解了一百个人的写作技巧,最主要的,还是要不停去写,去思考,去读书,去经历,也因此,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修行的过程。
还是用余华老师的那句话来结尾吧:写,才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