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小方法很快就能get
在学校时,我们的学习总有老师引领,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才算有效,都有明确的方向。毕业后进入真正的生活熔炉,面对豺狼虎豹般的生活、永远解决不完的问题,反而没有人教我们该怎么做了。
工作6、7年,每次遇到问题时,我都会从阅读中寻找力量和答案。
快毕业时,想找到偶像力量,读《富兰克林自传》,看到富兰克林自幼喜爱阅读、自学成才、独闯费城以及他的十三个人生信条,自此坚定了节俭、勤勉、真诚等信念,我竟也不怎么惧怕眼前的困苦了。
工作时事情太多,常常一团乱麻,读《小强升职记》,学会了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渐渐捋清楚了一点做事的逻辑。读《跟谁都聊得来》《别独自用餐》解决沟通的问题;读《富爸爸》《小狗钱钱》积累关于财富的知识等等。
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读书有什么用“的文章,有的人说读书没什么用,就是爱好而已;有的人说读书一定不要用页码和数量来骗自己,却也没说有什么用。我也曾疑惑:书到底该怎么读?
经过5年的读书会经验,看不同的读书人、读不同的书,我把书粗略地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文学类是陶冶性情的,实用类是“看完可以用的”。从阅读中学习,就是聚焦在实用类的书籍如何阅读。我慢慢找到几个有用的方法,分享给你。
01 能解决问题的读书才有效
书海茫茫,我们如何选取书籍来读呢?—— 一定要能解决你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反馈的循环:
有问题 —> 读某本书 — >起到作用 — >读更多的书 —>解决更多的问题。
实用类的阅读,目的性很强。当你有问题时,可以找相关的书来阅读,用书中的方法尝试、练习、验证。
比如我曾觉得自己过于内向、不会聊天,在读《跟谁都聊得来》时了解到,外向的人思考更有广度,而内向的人思考更有深度。内向与外向各有各的长处,无需去比较,就像不用拿橘子和苹果比一样。
我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些信心。后面作者又讲到交流的技巧,交流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是一个互相的过程,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些你不知道的有趣的事来交流等等。应用这些认知上的技巧后,我的交流便少了很多压力。
所以先审视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再决定读哪些书,应用到生活中,改善生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学习。
02 阅读之前先管理好预期
在阅读学习时,我们总是希望,看完书就能掌握某个知识、技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总是如此,是我看书方法不对吗?其实不全是的。
实用性的书里经常会包含几种内容:某些研究证明什么什么,所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些结论我们要如何做。也就是事实—价值观—行动。虽然,这些内容我们都能看得进去,但行动后的变化快慢是不同的,也就是 变化是有速度分层的。
拿一个房子来说明:
有些事物总是变化很快,比如房间中的小摆设、沙发上的靠垫;
有些事物会变化很慢,比如房间的布局,床、柜子放在哪里;
还有变化非常慢的,比如基础结构:墙体、房屋大梁。
同样,学习的变化也有相应分层:
信息、工具怎么用、技术、概念等会学习得很快;
技能和态度相对变化缓慢;
核心价值观、人格特质等变化则会非常缓慢。
所以阅读之前,先弄清楚那本书想改变你什么。
如果是技术类,比如excel如何使用,那么看完就会有变化,即知道了如何使用。如果是技能类,比如沟通,看完后只是明白,而现实非常复杂,要真正掌握技能还要有足够多的练习。
阅读之前,对改变的速度自己心里有个谱,也就不会有“我都看书了,怎么还是没用?”的疑问。
03 学习过程中要问4个问题
在学习时,我们经常感觉读后不久就忘了,因为思绪太多,有时看似在阅读,其实已经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我们需要一些技巧来帮助知识吸收,运用以下4个问题,不断追问,强迫自己思考。把思绪拉回来,跟作者碰撞。
拿《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这本书来举例: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主要讲培训的课程设计如何做。
2、每个章节都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 每个章节分别说明了:了解学习者是谁,拆解学习目标,保持学习者的记忆,获得学习者的关注,为知识、技能、动机、环境和习惯分别怎么设计,最后是如何评估。每章都是举例、说明原因、阐述方法。
3、说得有道理吗?
—— 大部分是有道理的,有些说的不对的是因为例子不够证明,或者说明得根本不够清楚。
4、跟我有什么关系?
—— 很多心理学原理可以用在工作上。我是做线上教育产品的,书中谈到的理论和方法有些可以应用在课堂的产品设计上,比如怎样获得学生的关注?营造社会认同感:人们倾向于参加一个看上去更有吸引力的活动。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需要能够让学习者看到其他人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参与程度,这些都会影响他随后的行为。所以在产品设计上,同班同学的答题状态、互动参与的人数这些都要呈现给学生。
在进行这些问题的追问后,我们对书籍的理解,会从单纯接受到深入思考,消化和记忆得也会更深刻,看书时可以随时进行此类追问。
04 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一本书读完之后,如何更有效的记忆呢?我们需要把重点内容记录下来,以便随时翻看。我比较推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录。
因为,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整本书是按照什么逻辑走的。当我们想快速回想某个知识时,打开导图笔记可以找到、并且过一遍整体的框架,相当于夯实了记忆。
再有,导图比较利于提取知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我们的知识有很多记忆方式,零散的或者结构化的,当需要提取的知识关联点多一些,提取就会相对容易;就是“更能想得起来”。所以推荐你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具体怎么用呢?先按照作者的逻辑搭框架,就是每一章分一个大的层级;在每一章中,根据情况再分子层级,最末尾的枝干处记录关键知识点(第一次知道)或者让你触动的点。比如下图:

05 找个同学一起学
看完这些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不想看怎么办?电视剧不好看吗?游戏不好玩吗?
确实,阅读带来的爽感会来的非常慢,针对解决不想读的问题,其实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同学”跟你一起学。一起做一件事情时,你们的进度和动力会互相促进,他也会有跟你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考。
比如读《精进》时,我跟一个小伙伴同时都在看,我看完某一章会跟他讲一遍我觉得好的地方,和他的讨论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博学”,这就营造了日常爽点。当发现他已经赶超我很远时,我就要挤时间赶进度了,这就是动力。
有一天他突然说了句“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咦?这是哪里说的?我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立刻回去看了看这块的内容。这就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整个交流的过程,让读书不再是一件苦哈哈的事,而是很有意思的事。
总之,读实用类的书核心就是结果导向,想知道某些信息、掌握某些技能,目的性很强。虽然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读,就追求个”有用“,借用智者的武器,当作我们打怪闯关路上的小飞镖,一路高歌猛进,抵达胜利的远方。
— END —
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