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各种育儿指南,但很多育儿指南之间是矛盾的。
你可能会想,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无可厚非。但我想说的是,这些育儿理念的背后,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家长认为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育儿指南背后一定会预设一个标准用来参考。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之所以要成为那样的人,是因为我认为那样的人才是好的。育儿指南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支持或者不支持家长某些做法,而在于他预设了这样的标准。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不要预设标准,然后把孩子培养成那样的人。
这件事请很容易理解。比如说阅读能力。直觉上来讲,大家都会认为有阅读能力,肯定比没有阅读能力要好。所以我们预设了这个标准,然后拼命地去给孩子培养阅读能力。但仔细想想,没有阅读能力就不好么?
世界上有一批人,患有阅读障碍症。根本无法进行阅读。比如美国大法官。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例子太极端了,一般人不会完全没有阅读能力。那么我们说的没有阅读能力,可能就是不喜欢看书。不喜欢到,一年都不会读一本书。这样一定不好么?客观地讲,很多这种状态的人,也可以年入千万,身家过亿,也可以过得很幸福,也可以在某些行业里成为佼佼者。
所以,给孩子预设一个标准并不好,这些并不是绝对的事情。这背后其实是优势和劣势的问题。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换。随着环境变化,优势会变成劣势,劣势会变成优势。这就是我们说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道理。
人类的祖先,500万年前在森林中还是弱势群体。因为气候剧变,森林退化,导致资源匮乏。那时候的南方古猿,竞争不过其他猿类,被迫离开森林。这些失败者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环境。竞争失败,这是绝对的劣势。恰恰是这种劣势,直接导致了从树上下来的古猿演化为人。因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劣势,也没有绝对的优势。随着环境改变,优势劣势会相互转化。
一个人在社会中,如果学习不好,肯定是因为有其他特点耽误了学习的时间。只要找出来,他是因为什么耽误了时间,就能确定他的特点是什么。学习不好是劣势,但那独特的特点,一定能在某种环境下,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独特技能。
家长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能预测到,孩子将来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无法预测,就不能帮着孩子寻找特点。这个工作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不断调整。
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指出家长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只能帮孩子学会应对不确定性,好让他们以后遇到什么环境就变成什么样的人。给孩子预设标准是不对的,你无法预测孩子未来将要面对什么。
如果家长什么也不能做,难道放任孩子野蛮生长么?其实家长可以做的,有四个方面:
保障安全
提供环境
搞好关系
做好自己
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探索。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探索,就是家长的职责。这并不是说盯着孩子让孩子一点也不受伤。孩子需要磕磕碰碰,需要摔摔打打。孩子得要在折腾中成长。家长不是要把孩子藏在温室里,而是要保障孩子不受到严重的伤害。
提供探索的环境。不要为了整洁,把家里弄得规规矩矩,而应该把家里的环境打造成让孩子尽情发挥探索的地方。
和孩子搞好关系。爱孩子还要尊重孩子。不要总是动不动喝止孩子的行为,不要总是指使孩子干着干那。更不能吼孩子。我们得像尊重一位陌生人一样尊重孩子。人都喜欢和尊重自己的人在一起。
最后,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不要轻信那些育儿指南,因为他们总在预设各种育儿的目标,背后是各种标准的参考。家长最大的妄念,就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怎样怎样的人,因为你根本做不到。
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传达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孩子就好像是树苗,拔苗助长不行,不到时候就修剪枝叶也不好,到时候了不修剪枝叶也不对,家长就好像是园丁。
既然是规律,就不应该去忤逆。有些技能,到了某个年龄段才能掌握,这背后是以生理基础为前提的。如果大脑发育没有跟上,提前学习这学习那,那就只会得到揠苗助长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