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这个想法最先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原本我和几个女同学准备的是一支舞蹈,但由于突然停电,无法播放音乐,只能临时将舞蹈换成唱歌。当时唱的是一首课堂上学过的歌,一开始还比较顺利,但唱到高音部分,我就唱不上去了,后面的全都不会唱了。
当时喉咙里发出的奇怪的声音,以及尴尬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以至于接下来的十几年一直不敢唱歌。
不敢唱歌,所以更加不会唱歌。不会唱歌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对于大学时代的我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大学时代一项最常见的聚会活动就是唱KTV。其实我很喜欢唱KTV,但是由于觉得自己唱歌太难听,所以总是不敢唱,尤其是有很多人在的场合下。偶尔只有几个关系好点的朋友,就会大着胆子唱一下,但每一次不是打开原音,就是跟着别人唱,极不自信。
直到这几天,我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我不会唱歌,完全是被“我不会唱歌”这个想法所造成的。
心理学上“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意思就是认为自己能或者不能做某事,这些想法会影响自己的决定和行动。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就成真了。当然“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权威的期待,也就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待。
我之所以觉得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很可能是受我母亲影响。我妈妈也不擅长唱歌,而且她总说我们家的人都没有音乐细胞。久而久之,我在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会唱歌的人,所以从来都不认为我的唱歌水平也可以通过练习提高。在我的意识里,有音乐细胞的人,也就是有这方面基因优势的人才可能通过练习获得提高。
《刻意练习》书中就例举了关于音盲的例子,1/6的美国人都认为自己不会唱歌,他们把握不准音调。其实真正的音盲是不能分辨两种不同音调之间的差别的人,这样的的人非常少。之所以这么多人确信自己不会唱歌,通常是某些权威人物告诉他们的,而且是在某个痛苦的时刻告诉他们的,让他们至今记忆犹新。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们太注重基因的影响了。基因可能确实存在差异,也许某些孩子生来就带有一系列基因,使得他们从某些活动,例如绘画或者演奏音乐中获得更大的乐趣。那么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训练这方面的能力,从而在这方面比同伴发展得更强、更快。
事实上,这些差别不可能直接影响到相关的技能,并不存在“音乐基因”“国际象棋基因”“数学基因”……
练习是决定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最终成就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基因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除了影响某人学习技能的最初阶段,随着练习的深入,它们的作用会慢慢消失。
这种相信天生才华的思想,虽然鼓励了部分认为自己有天赋的人。但更多的是,当让人们在遇上自己想做的事时,却因为怀疑自己是否有天赋,能否成功而不敢去追求。尤其是一些父母,因这种思想,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信心。
太过注重天赋还可能会成为一些人无法坚持下去的借口。想要在某一领域表现突出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一些认为必须要有天赋才能成功的人,可能就轻易地放弃了。
天赋这东西太玄了,它与结果互为因果。说不定在很多领域,成功与天赋没什么关系,但正确的练习、坚持不懈却至关重要。事事都是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说自己没天赋,于是就放弃。最后没有一样事情坚持下来,自然不会取得什么成就。
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很多我们眼中的天才,不仅仅是靠天赋就能脱颖而出的。或许刚开始某些人表现得更为突出,但要成功,更要靠自律、刻苦、坚持不懈等宝贵品质。
教育孩子,我们要肯定他的努力与坚持,而非表扬聪明与天赋。不然,即使是通悟受之天的仲永,不学习不精进,最终依旧“泯然众人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