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涓涓细流_7589 | 来源:发表于2023-07-22 19:11 被阅读0次

    董伟娟坚持分享2142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186天(2023.7.19星期三)

          问题是善意的提醒。不要害怕问题出现,要感谢那些点点滴滴的提醒?

        心理咨询里,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调整认知。认知改变了,行为、情绪都会发生变化。当然,行为变了也会反过来影响认知和情绪。焦点解决是行动派。它除了确认知觉外,还非常重视小步行动。所谓知行要合一。知行合一,天下无敌。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把知道的东西落到行动上,真正去实践。

        没有感觉,与外界就没有链接。感觉合成知觉,并且意识到。思考时启动记忆。形成内部认知,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然后再听听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去澄清去确认知觉,那互动就开始了。无论自己内在思考还是与人互动,缺不了言语。所以咨询中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得去跟他探讨:都想到什么呀?有什么感受呀?你怎么看呀?是什么让你有这些想法呀?当时大概什么情况呀?这其实都在问对方的感觉、知觉、意识、在乎等,他描述的过程中可能会调动他的情绪,他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或不一样的想法。他讲出来的同事可能就会有新的思考。

          动物有情绪没情感和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人们的很多情绪都来自于思维不通,没弄明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很多事情一旦想明白了,意识到了,就不是问题了。情绪一值班,思维就掉线。

      思维的 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概括性:1.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咨询中,咨询师不能以概括对概括,以笼统对笼统。因为“形而上”的讨论是讨论不出所以然,所以,要用到“具体化技术”:

    “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

    “能多讲一点吗?”

    “能具体讲讲吗?”

    “能描述一下吗?”“还有呢?”

    这样,对方概括性的思维就开始细化了,因为概括抽取的是共性的特征而忽略了个性的东西,进行具体化时,来访者就能联系但实际了。贴标签也是一种概括,所以,避免贴标签。找例外其实就是不看共性看重“个别特性”。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 

        咨询中,保持好奇,多好奇才能将来访者概括性的回答细化。所以,保持好奇,每一次咨询都是寻宝之旅。

    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我用自行车的辐条形象比喻。二者方向不同,辐合思维由外向内,聚焦中心点;发散思维由内向外,从一个焦点开始,朝向四周。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本质是一样的。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正迁移、负迁移)2.原型启发:鲁班造锯、仿生。3.定势(防止措施,放空自己)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很多记忆不一定是真实准确的,而是经过加工的。

        咨询时不要陷入验证记忆的真实性里,要去探讨来访者讲述的“真实故事”背后,他在乎的是什么?他希望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相。

    想象: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区分点:表象是记忆范畴,想象是思维范畴。

    (一)语言是思索和交际的工具。是社会现象

    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是心理现象。 

    语言和言语密切相关。

    修自己,说出来的话才会带着情感。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用来交际的言语。表达原则——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

    内部言语:不用来交际。为了支持思维活动的进行,是不出声的言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pt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