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参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小感
还是蛮幸运的,近距离接触到了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跟着从几千公里外磕长头过来的藏民,混迹其中,对于自身而言是一种奇特而别样的感受,这是一种能切身感受到的信仰。藏地人说,这尊十二岁等身像由文成公主1000多年前从长安带来,比照12岁时释迦摩尼量身而做,并且经他本人开光。在藏地的文化圈里,见到本尊佛像,如同见到佛祖本人。
磕长头而来的藏地老人,围着等身佛像,双手合十,头趴在佛殿四周,呢喃围佛默念藏经,还有信徒当场再磕长头。从信徒周边路过的时候,虽然他们面部有无尽风霜的烙印,但眼睛是晶莹剔透的,从他们参拜佛祖的时候,可以看到眼睛中闪烁的泪花。
拉萨是一座信仰之城。有时,我会在想,这些磕长头而来的信徒,他们的一生在这荒芜的藏地里究竟是怎样的度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岁月在他们脸上雕凿出了如此的痕迹。其中信徒,身有残疾,全身仅有1米多高,也有信徒,没有下肢,仅手拿护具,向着藏地核心拉萨而来。在青海的时候,我曾把信仰的产生归结于荒凉的大漠以及恶略的生存环境,在百无人烟环境里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但到了拉萨,发现这种归结未免过于粗浅和荒诞,信仰是一种奇特而微妙的东西,至少现在我还不懂这其中的意义来。
汉地人和藏地人的差别可能就在这里,藏地人,一出生,就会给予一种终生的信仰,这种信仰会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放,众生皆苦,万象皆无。而汉地人,一出生,虽说灌输是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灵魂却始终无从安放,大学时候,读到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里面有一句话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藏地人理应是目的导向型,汉地人则是在路途中去寻找生命的答案吧。
絮絮了这么多,愿我们都可以走出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9898257/40680f7c42c4fba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