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圣诞节,也是《见字如面》第三季开播的日子。《见字如面》是我最喜欢的轻文化类节目,前两季我都买了书表示支持,也算有缘。第三季终于能追着看了——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见字如面》第三季第一期中有哪些干货吧。
其实看轻文化类节目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涨知识”,能多了解一段历史、多积累一些素材、多认识几个名人,再不济也能多学几个生字嘛。但这种效果也是比较微小的,毕竟咱们那么认真地背单词都会忘,轻轻松松地看一综艺节目能有多大妙处?所以,拿综艺节目当一个引子,顺着这根藤自己去爬去看才是正道,今天这篇文章就当是在写我的积累本了,希望大家看过后也能会心一笑。
好,正式开工!
这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错位。
第一封信是清代大才子蒲松龄写给穷神的——嗯,不愧是写出《聊斋志异》的人,和妖魔鬼怪的关系是真好。不过神奇的是,他不光写了骂穷神的信,还写穷神的回信——很会玩嘛! 我写了几年的信从来没想过自己给自己写回信啊! ——看来我才华还不到位啊!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那封回信,赵立新老师演绎得真好。他用讽刺的口吻告诉大家不可以为富不仁,也不可以歪门邪道,大家有兴趣去看看视频,在腾讯。
小知识:关于蒲松龄。他19岁考科举,第一次考得特别好,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四方。然后,他的运气就花完了(其实是因为遇到了特别欣赏他才华的贤师,然后他就彻底放飞自我,开始变得不适应科举了),一直落魄到71岁才获得人生转机。郭沫若曾经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带给我们的是“才”与“财”的错位。
第二封信是一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大岛中典写给“遗言收集者”袁苡程的。
嗯,“袁苡程”的“苡就是读“以”。而且“遗言收集者”也令人在意,专门百度了一下,袁苡程小姐二十多年前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写论文时专注于忏悔心理,就打算选择收集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资料。她先是记录了能找到的名人临终遗言,然后另辟蹊径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打小广告征集遗言,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她把遗言整理成册,出了一本名叫《不说,就真来不及了》的书。——嘿,挺有趣的。
这封被选读的信就是征集来的其中一封。
作者大岛中典是一个在中国亲手杀死了二十八个中国人、奸污了十七个中国女人的大罪大恶之人,这封遗言信是他的忏悔。整封信最令人震惊的是那句——“多数人都知道吸食毒品会上瘾,而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知道,杀人也会上瘾。”
我更在意的是在解读空间里史航老师带给我的一些新知识——
①关于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忏悔。日本人中忏悔的个体分为两种: 一是忏悔战争,毕竟本质是侵略战争。二是忏悔战败,我们怎么当时去惹美国了呢?
②一个小故事,来自一位犹太作家。
在火车上有一对青年情侣,他们看见一个穿着很寒酸的老头子。
他们觉得这个人很好笑,觉得这个人是不是个放羊人,身上有羊的味道。于是他们这一路上就用各种话来讽刺这个人,老头子全程一直不说话。
但快要下车的时候,别的人走过来认出这个老人家,原来他是犹太教中一个身份特别尊贵的拉比(可以理解为“圣者”) ——这该怎么办?两个年轻人快要疯了,觉得必须道歉啊,是我们诋毁了您这么重要的人。
结果老头说:“你们不能向我道歉啊,亲爱的孩子,你们得找你们嘲笑的那个放羊的老头儿,你们得向他道歉。我只是一个载体,如果你们找不到,那你们就永远没有道歉的机会。”
这真是一个好故事,那些想要忏悔的日本人也得去找他们应该找的忏悔的对象。那封信里,大岛中典想到的忏悔方式,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天安门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践踏——但真正需要践踏他的人呢?他还能找到吗? ——这也是一种错位吧。
扩展: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
第三封信是宋代才女李清照写给她的亡夫赵明诚的表弟綦崇礼。
好,再认识一个生字——“綦”与我的“琪”同音。
这封信揭示了李清照自赵明诚死后再嫁给张汝舟这段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历史,据许子东老师说四个纪念馆三个都不提这段,而且他本人也不愿意这段再嫁历史的存在。如果大家想看,我们明天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