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究竟指什么?
一、“语文”之名溯源
“语文”作为学校功课,1949年前称为“国语”和“国文”,之后便以“语文”为名。“国语”和“国文”以白话的“语体文”和“文言文”为区分,“语文”则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研究学习为合并。
其中“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表达,不完全等同同语言,语言远不止口头的内容;“文”指书面语言表达,不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如新闻、公文等实用类作品。
二、为何要学习语文?
1.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普通话是口语句法、韵律语法、古代汉语、口语词汇、方言词汇、外来词汇的融汇、加工和萃取后的优良的民族文化资源。学习语文,继承传统文化。
2.国际视野、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拓展和更新,促使语言日新月异。学习语文,融汇时代精华。
3.社会各行各业工作需要密切交往和信息共享。学习语文,提高信息交换效率,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4.培养语言和文学兴趣。学习语文,助力个人语言与文学方面的造诣,反哺语文研究事业。
三、语文能力
1.社会发展、生产需求影响语文能力的偏倚。
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微信时代,口头更方便。(待续)
2.课标的方向。
课标(2017,2020修订):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课标给我们一个信号:实践的、真实情景的、自主的语言训练,而非刷题的、说教的、被动的语言训练。
可见,课标更注重的是语言应用。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仅是“表达效果”“修辞手法”“词义解释”的分析者,更是语言运用的主宰。分析语言,为求得高分,往往流于背模板、疯狂刷题的弊端。
语文学习是“在学习游泳中练习游泳”。从语言基本知识积累中拓展识文断字的面,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表达,从古今语体中开拓学习版图。从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阅读而阅读的应试者,转变为主动的识记者、时常有写作冲动的创作者、阅读时自然表达的共情者。
3.统编教材
语文教材由人教到统编的体例变化背后是语文学习观念的变化。
单元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都指向一个方向:自主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教师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挑选符合学情的任务、促成学习目标的任务。
(越写越冲动,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