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名人视野】
舞剧《风声鹤唳》| 她用120分钟,拆掉了四面墙

舞剧《风声鹤唳》| 她用120分钟,拆掉了四面墙

作者: 古晓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19:49 被阅读0次

    来源:隽语先生(公众号ID: juanyu51) | 投稿联系:隽语先生

    作者:翟春潇

    艺术是一个布满墙的国度,有的人在执迷不悟的撞墙,有的人在幡然醒悟的补墙,有的人在恍然大悟的拆墙。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一墙之隔并不是牢不可破,而是我们的思维没有穿墙而过。

    这部由王媛媛编导的舞剧《风声鹤唳》,作为建团十周年的作品,舞剧《风声鹤唳》不仅打破了文学、舞蹈、戏剧之间的界限,也探索了一种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呈现了一部“穿墙而过”的无界限作品。

     舞剧《风声鹤唳》剧照

     第一堵墙:舞蹈和文学的界限墙

    舞剧《风声鹤唳》灵感源自林语堂的同名小说,原著作为《京华烟云》的续篇,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

    文学是具象的语言,往往通过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和展现人物心理活动,而舞蹈是抽象的,通过动作来叙事和抒情。

    倘若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首先打破的是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墙。正如法国符号学家所说的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无边无界的世界。”

    编导王媛媛以文学原著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将大时代背景下的人如蝼蚁和血雨腥风逐步升华成舞剧,传达出“无欲得福,悲者更悲”的哀戚。

     舞剧《风声鹤唳》剧照

    第二堵墙:舞蹈和戏剧的话语墙

    舞剧是没有台词的,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而戏剧恰好与之相反。

    编导王媛媛试图打破舞蹈和戏剧之间的话语墙,让舞蹈和戏剧相互推动。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让舞蹈演员对着观众以非角色身份诉说剧情,故而有的段落,戏剧和台词是基本的构架,舞蹈辅助和提升它;有的段落舞蹈是基本的构架,台词来丰富和推动它。

    这种突破性的尝试,不仅仅是语言和动作的一次对话,也是戏剧和舞蹈两种艺术形式的一次交流。

    舞蹈家/王媛媛

    第三堵墙:不断尝试和突破的思维墙

    记得作家舒婷曾在朦胧诗《墙》中说过, “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

    的确,没有人愿意固步自封,当一个人对旧的艺术观念想要反抗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有拆掉传统的思维墙,才能突破自己。

    舞剧《风声鹤唳》虽然讲述的是抗战时代的自我救赎和重获新生的故事,但其传递出的女性意识更像编导在诉说和表达自己。它的反抗意识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由旁观他人再到反观自己,不断地打碎和重塑。

    不重复自己,这才是最难得的。

      舞剧《风声鹤唳》剧照

    第四堵墙: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隐形墙

    我们常说的第四堵墙,是探讨观演关系的,属于戏剧术语。

    一般指在镜框式舞台上,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而观众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忘记自己是在欣赏戏剧,就仿佛是在观看一件正在发生的事件。

    很多舞剧会让人产生一种抽离感,因为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并不多,而舞剧《风声鹤唳》加入台词之后,这道被布莱希特称为是“当众的孤独”的第四堵墙就没那么孤独了。

    因为原著中有大段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独白,舞蹈演员通过台词语言的表达,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反而增强了剧情和表演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让观众更容易进入演员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真实的墙,还是虚无的墙,艺术从来没有一墙之隔,只看能否穿墙而过。

    来源:隽语先生(公众号ID: juanyu51) | 投稿联系:隽语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舞剧《风声鹤唳》| 她用120分钟,拆掉了四面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wn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