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是公共卫生,可能大家对于这个专业是干什么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其实这个专业就是一个大杂烩,包括了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学、毒理学、健康教育、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等。
当然,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公共卫生专业。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经常能体会到很多时候和非相关专业的人士解释起概念来,很费劲。如有时候帮别人的课题做些统计学分析,对于具体的统计方法选择、分析流程和使用条件讲解起来,颇有些麻烦。
原来我总是感叹“隔行如隔山”。
直到学习了吴军老师《谷歌方法论》中的相关内容,才意识到不是隔行的问题,而是专业人士没掌握把专业问题向普通人说清楚的能力。
1.
专业问题和外行解释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想从根上说清楚,我们可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信息之所以能产生作用,除了信息源发出信息,还需要保持信息通路的通畅,否则就像对牛弹琴,说话人嗓门再大,说得再动情也没用。
也就是,信息通路通畅的前提是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两端要匹配。
2.
吴军老师在文中举了三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1.空中客车380飞机每一个发动机的推力都有310千牛(千牛顿)。
2.美国最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大约是48%。
3.对某某的指控是二级谋杀。
我估计大家很难对上面这三个说法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如果换成下面这三种会好很多
1.空中客车380飞机每一个发动机的推力都有500个壮汉拔河时的力量。
2.美国的税率,你每挣一美元,山姆大叔拿走将近一半。
3.二级谋杀是指非蓄谋的谋杀,比如某个人突然见财起意,或者色胆包天,把受害人杀了。相对应的是一级谋杀,它是指事先谋划好的,比如拿了斧子去砍情敌,为了怕对方跑掉,还专门安排了两个帮手堵住前门后门。
通过以上三个句子换成不同说法之后,大众的理解程度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如果你不能把专业知识和外行讲清楚,那唯一的解释就是你没有掌握将专业概念对等到生活概念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你虽然掌握了一些本专业的概念、术语和物理单位,但不能和生活化的概念、术语和单位对应。
所以我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该领域的知识,而且要把这些知识翻译成所有人都听得懂的内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3.
当我们在向大众讲述专业内容时,在有了共同的语言之后,接下来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守。(注:吴军老师总结了4条原则,我进行了提炼,减少为2条核心原则,这样更方便记忆和调用,现在大家普通认同人们很难关注3条以上内容的说法。)
简化和打比方。
3.1
简化:
如果你和对方说的太细,很难说的很清楚,这时候一定要想着简化原则。
如,美国退休金有个“25倍规则”,一个人退休后平均每年能够花的钱大约是退休时所存总额的4%,如果翻译成人话就是,如果你想退休后每年花1万元,需要存25万,相对应的,如果是10万元,就要存250万。
这个数是根据美国人平均退休年龄、寿命预期、历史上的股市的回报率和通货膨胀率大致推算出来的,如果具体到每个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太纠结于细节,就会大大增加听众的认知负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又如,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份的时候,就使用了简化的原则,例如整数之后的零只代表数量级,不代表具体的数字,比如说3000年,其实含义是3000年左右,百位往后的三个零代表正负500年;如果是3500年,则表示正负50年,如果真的想表示准确的3000年,再在后面加一个小数点,即3000.。
3.2
打比方:
大家肯定对打比方这个方法都不陌生。
比如讲述亚马逊的贝佐斯有多少钱的时候?如果直接说1000亿美元,或者说是普通人存款的1000万倍的时候,我们很难对此有清晰的概念,如果换成贝佐斯买一架私人飞机,比我们打一次车去机场还轻松,就好理解的多。
虽然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专业知识向外行说清楚,但其实本质上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就“沟通交流”是一回事,如果要想沟通的好,那就是要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话去讲故事、说道理,这样对方才能够无障碍的接收,如果我们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对方并没有听懂我们的话,这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说对方水平太低,而要从我们自身上去找原因,尝试换一种说法或尝试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或许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