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块听听上9.9元付费项目,由于没有征得老师的同意,在此姑隐其名。
写作本身是有方法的。如果乱写,即使每天坚持也可能效果不佳。比如到健身房健身,一个举杠铃非常简单的动作,如果没有教练的指导,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正确的方法。而写作比健身复杂十倍以上。所以今天的分享,主要就是围绕自己关于写作的经验和方法。
老师做过互联网运营、公关、乙方公司的负责人等,现下很多人为了跟老师聊天谈谈写作,甚至愿意付每小时2500元以上的费用。因为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性,但就是写不出来好文章。老师自己总结自己一路走来,工作的切换、好朋友的聚集,都与写作有关,所以也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
首先是阅读。这是一个输出与输入的关系。有人说,1千字的输出、需要十万字的输入。当然可能只是一种夸张,但也强调了输入的重要程度。
阅读的第一个问题是分类,它分为研究性和消遣性两种。消遣性的阅读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虽然很多人读书是属于娱乐性。
研究性阅读,是为了给自己长期发展的一个定位,就是十年或者二十年后,你希望别人谈到你时候的用一个什么样的标签。这就是研究性阅读的初衷。
老师个人关注的是科技和互联网评论和分析,一半写文章都发表在科技类的平台,极少写生活,这样几年下来就会有读者期待着他的文章。持续的研究行动,会积累一定的势能。而且会帮助你更好地分配精力。比如当有10本想读的书在面前,自己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那个领域的书,自然应该首先阅读。现在社会信息海量,比如单微信公众号就有1千多万,如果没有特别关注和研究的一两个领域,会被信息晃花了眼睛。而自己有一个清晰的标签,这个标签也会积累,会被别人记住。当然,个人专业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研究。
阅读的第二个问题,频次。其实这不是问题,理论上应该是每天1-2小时,老师刚开始形成阅读习惯是辞掉工作在家,每天都保持6-8小时的阅读。阅读这个时间需要每个人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自定,比如等公交、睡前、早起等,应该每天保持。
阅读的第三个问题,质量。就是要挑最好的、高质量的阅读来源。一般来说出版书都是作者、出版商筛选过的,比网上的文章质量要高些。阅读的品味决定输出的品味。那么什么样的是好的、是高质量的。可以选择比较知名报纸、杂志的专栏文章,然后定位到一些特定的作者重点阅读。持续的高质量阅读达到一定程度,筛选的能力就会加强,然后更加从容的选择优质材料。
优质的品味很重要,他决定了你的读者读到的什么。很多时候写出来的不好,很多可能是因为吸进去的都是垃圾。英文的资料里面垃圾可能会少一点,占领信息上游很重要。中国的互联网要比10几年前老师开始阅读时好的很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尽可能选择高端的阅读材料,加以筛选阅读。记住输入决定了输出的品味。
其次是笔记。笔记不光需要记,而且需要定期做整理。与师老师约谈的人大概有1%的人坚持做笔记,然后其中一半的人会进行整理。
有一个道理,说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这就是匠人精神。记笔记就是这个笨功夫,是想要成功的人必须经历的。
老师自己基本上每读一本书,都会写读书笔记,一篇大概6千-2万字不等,大部分时候都是1万以上。刚开始读纸质书可都是直接抄书,确实挺考验人的,但坚持下来,受益匪浅。
记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吃透书中某个概念,学会一个好的例子、记住一个新的逻辑推理等等。比如“公地悲剧”的概念,是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更加鲜活的成为自己脑子中的一个概念。记笔记帮助我们在某个领域进行垂直的扎透行动。所以它是既笨拙,却又有效的方法。
而且像记读书笔记这样枯燥的工作,记第一本第二本可能不会有效果,但20本以上的话就会要效果。记笔记是一个产出的过程,会使人的大脑产生兴奋感,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所看到的知识和概念。
李敖曾经分享他的写作经验,其实是记笔记的秘诀。他买书都是一买两本,每读完一本书都肢解掉,把有用的东西裁剪下来制成小卡片归入他的资料库中。他的资料库就是他所有笔记的档案,分类特别细致,他的脑子只需要记住关键词。写作的时候只要按图索骥,关于这一个问题的浩瀚资料就是展现在面前,写作就变得非常的简单。现在手机、笔记系统非常好,如果使用的好,会更加高效地收集整理资料。
现在老师每天8-10小时都在外,每个月只能读2本书,但笔记是毫不含糊的,按照原来的习惯一直保持着。
第三关于话题。话题应该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的,当灵光闪现的时候一定要记录下来。每个人都会时不时蹦出来一些新的点子,每每这时候把他记下来,然后过几天进行判断。把每天冒出来的想法都记下来,写在本子上就成为一个目标,就会让人对这一目标保持敏感,然后围绕这个进行思考。
持续的关注一个话题,一周下来,通过阅读、交谈、观察并加以思考积累的素材,很可能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了。到了周六逼着自己写东西的悲惨经历就可以避免了。
写作是建立在前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的。但写作的训练方法一定要正确,这能够保证自己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上,不会出现大的差错。
有这样一个故事。江苏一家宾馆的前台服务生,突然有一天觉得自己应该在全球最好的媒体当记者,不是南方周末,不是什么社、什么日报,而是纽约时报。而这时他英文还不好。从有想法这一天开始,他坚持每天翻译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每周花大量时间做好准备找一个老外聊天。经济学人翻译了半年之后,他就基本上可以用那样的风格写文章了,然后他先去一家国内媒体当记者,几年以后真的去了纽约时报,而且他参与的一篇文章还拿到了普利策奖。
翻译,是一项特别有效的训练写作的方法。一是需要理解原文,二是质量有保证,三是不会走偏,四是要用中文表达出来。但怎么知道翻译对不对呢,用中文版对照,比如FT就有中文版。
没有正确的方法的练习可能带到沟里。怎样才能避免呢?大概有三种方法,第一就是翻译。翻译需要尊重原文。有人说不带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成为别人,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走过了新手上路的阶段以后,一定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个方法就是记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应该写点什么,哪怕是摘抄。第三个是找一个老师。这需要有相当的投入。如果有条件可以应该首推这个方法。如果没有老师,翻译是一个不错的敲门砖。因为翻译时尊重原文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容易,这也会帮助一个人进行输入、输出的重塑。很多时候,成年人学一门技能不需要知道why,只需要how就可以了。选择权威的杂志、保证文章的质量,就可以开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