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先说一下什么叫“耍猴”,以免有些看官不知。
科技界喜欢这种玩法并将其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当非小米公司为首了,在这里不是有意攻击小米公司之意,只不过这种模式的开山之祖,名至实归。每次发新产品时总是在线上定时限量,粉丝们眼睛盯着屏幕,手拿鼠标,等每周二12点一到,立刻开抢,结果却往往是自己想要的机型秒光,抢购完毕,只能等到下周继续预约排队开抢,如此往复几次,总会产生被耍的感觉,因此网友们戏称小米为耍猴公司,将被耍的小米粉丝戏称为米猴,即使来源于此。
可为什么选择这么做呢?是精于算计,还是有苦难言?且随着这个问题,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工于心计,精在营销
首先,耍猴公司们善于营销,精于此道,其实这些玩法线下早已玩烂了,只不过近几年搬到线上,粉丝们才喜闻乐见罢了。比如新开一店面,雇一批群演,天天排队,热火朝天。不明真相的群众,掩饰不住好奇心,总会随大流掏口袋消费,然后买了都说好(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合理的理由,不然怎么说的清楚),这种玩法在线下多见于饭店开张(某太吉),售楼开盘,玩这套的鼻祖不知是否是乔布斯老爷的开创,但在《乔布斯传》中却有记载,为了造成供不应求,热闹非凡的场面,乔布斯在发布苹果新产品时,总是关闭所有门店,只留一家,粉丝们只能蜂拥至这家门店排队,造成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当然乔布斯高明的是,人家不需要雇群演,狂热的粉丝们就足够撑起门面。我们玩的时候,线下雇群演,线上雇水军。不明所以的群众被裹挟其内,只能为鱼肉,想怎么耍就怎么耍,任人刀狙了。
不过我们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科技公司们赛着耍猴,迷雾的背后,总是藏着实施的真相,且往下看。
销售模式改变
功能机时代,人们买手机或者去大卖场,或者在营业厅购买合约机,一般都是分散消费,渠道囤货量足以应对正常销售,销量曲线平稳可控。而到了智能机时代,由小米开始,借鉴了电商的单品爆款模式,创造出饥饿营销,提前预热,吊足胃口,再通过每个周二的抢购集中引爆,将用户的购买欲望在那一刻突然释放出来,仅靠着一个宣传页PPT就被激发出来,产品连个影儿都没有,就交钱预定。并通过这样的模式进行反复狂轰滥炸,造成供求失衡,销量不可控,无法预估,只能通过逐步的放量,来为火热的购买需求降温。做为购买者,只能是希望永不落空,寄希望与每一个下一次,最终认为自己是被耍了。
产能爬坡,不争的事实
厂商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受产品的工艺难度、产品线能力等因素影响,产能必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第一批产品出去后厂商会收集反馈信息然后反应给生产线进行改进,再接着生产下一批。如果上来就是大批量生产,销售出去之后才发现在设计环节或制造环节有缺陷问题,这时再召回,就是个灾难了。产品制造时分批次本来也就是为了解决产品品控问题的。
举个例子,像小米公司的体量,单品一次性做一千万台的订货是没问题的,假使按陈本1500元单台计算,一千万台就是150亿人民币。如果不逐步提升、分批生产,这几百亿打了水漂,公司很可能就陷入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了。而由于产能不足,用户的需求却过剩,购买者们只能猴抢了。
期货思维做产品,占位思维做销售
如小米公司,在定价时按6个月后的高配置来预热市场,对标现在市面上的所有产品,使用户产生高性价比的错觉,然后通过预定量来确定产量,以尽量保证零库存,接着坐等供应商零部件掉价,6个月后开始进入制造销售,既能保证自己的营收,又能节流对标竞品的销量,影响大批本来持币待购,左右摇摆不定的购买者。所以用户好容易排上队,交完定金了,再去等待几个月拿货,醒悟了之后,必然会有一种上当被耍的感觉。
供应链,生产线难搞
不管多大的厂商,都有产能爬坡的过程,开始小量,然后逐步放量,即使明星企业,上一部手机做的好,不代表新一代下生产线的就能卖得好。企业在和供应链谈判,和代工厂挣产线排期时,话语权就不一而足。如锤子手机,在一代机T1时,遇到的尴尬就是典型案例。现在小米公司,虽然和富士康合作上有话语权了,可供应链还是个心腹大患,核心零部件多家采购,在议价能力,采购能力上不见得能比过其他大型厂商。所以小米之前投资了一家芯片制造公司,也不足为奇了。这方面,欧美厂商如苹果,日韩厂商如三星,国内如华为,毕竟只有核心技术和制造都在自己手里,供应链上有话语权,生产线在自己手中受控,才能走的远,走得稳。否则,供应链的供货能力、生产线的产能问题,也得把厂商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供不上货,需求断了档,购买者就会产生一种被耍的感觉。
以上谈的几点,归根结底,都会导致产能产量问题,只不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家公司要怎样度过这些难关?耍猴可能是最没办法的办法了。
最后,谈一个反例,为什么苹果公司就不需要耍猴呢?
其一,苹果对自己的设计实力很有信心,供应链上有话语权,生产线围绕他服务,品控也做得好,自然不需要耍猴,供货全球轻松应对。
其二,苹果实力雄厚,拥有几百亿美金的现金流。iPhone系列每一代手机物料成本也就1700~2000左右,一次性量产一千万台也就170亿人民币,换算过来也就60亿美金,光躺在银行上的现金,就够死个6回的。而且,苹果的年销售额都有几千亿美金。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的厂商根本无法比肩,唯有做好品质。
毕竟,现有品质,才有品牌,品质先行,品牌保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