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我只是一直在写

我只是一直在写

作者: 零壹Zerone_ | 来源:发表于2016-12-05 19:51 被阅读293次

    我是一个做事只有三分钟热情的人,写作,是我唯一坚持下来的事。

    我只是一直在写

    比起言语,文字是我更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小学识字不多的我,第一次尝试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三百字小作文。按照老师的要求,套用生硬的模板,零零散散凑齐了字数。说实话,当时的我把写作文当成一种折磨,每次都要绞尽脑汁,才能达到字数要求。直到读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写了一首现代诗《梦像什么》,幸运地被发表在了广播电视报上。第一次看见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刊登在报纸上,内心是充满激动和喜悦的。这对于年幼的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让我意识到,我也可以掌握写作这门技能。

    我开始学着观察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寻找着生活里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从平淡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我将老师每一次布置的作文,当做自己的练笔机会。逐渐学会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打磨出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事例。其实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难免会喜欢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总觉得这样才能使文章更丰富。但其实,褪去华丽的外壳,文章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动人心魄的故事。

    写作对于我不再是一种烦恼,我开始享受写作带给我的精神财富,并且乐在其中。电影《重庆森林》里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时光会流逝,但文字不会变老。文字之于我,是最好的保鲜剂。我将生活中重要的时刻用文字记录下来,不管多少年过去,再次翻看时一切都是新鲜如初。

    也许每一位写作爱好者都是一名心灵旅行家,他们游走在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中,旅途是孤独的,但他们有智慧作为补偿。摄影家用镜头捕捉生活里的转瞬即逝,而作家们则用笔记录下了细水长流。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写信的人将思念浸入笔墨,晕染进信纸上的一字一句。不方便通话的年代,文字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情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而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递很快。文字的载体很多,微博、微信、论坛......快餐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短小、精简的文字,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品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当大多数人习惯于在键盘上码字时,提笔写字更像是一种溯源的仪式。其实与隔着冰冷屏幕的文字相比,我更喜欢感受纸张上散发出的油墨味。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学习语文,做过很多篇阅读理解,揣摩过无数作者的心理活动。在考试中有标准答案,而事实是,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也许与作者的原意背道而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文学本身就不存在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文学是包容的,它不应该被束缚。余华说“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文学作品的魅力,大概不过是让读者从他人的故事里寻找到自己。如同一束光,照亮着黑暗里踽踽前行的人们

    文学是有力量的,正是基于此,写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我们能受到启迪;作为写作者本人,通过完成一部作品,也能使自己成长。我也曾写过一些婉约细腻的诗词,一些感同身受的读后感,一些深刻写实的支教感悟。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他人所认可,我就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城市,万家灯火;这世界,浩渺无垠。有人透过你的作品,倾听你的声音,甚至有可能因为你的作品,他的世界会发生一些改变,这对于作者来说,何其有幸。文学作品如一根纽带,联结着作者与读者,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我们通过文字来发声,同时也渴望他人的倾听。电台广播的收听率可以量化,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却是无法计算的。不在乎冰冷排列的数字,只希望这世界因为我的文字能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足矣。

    有人说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人的价值观往往都以金钱来衡量。比起追求精神财富,人们更喜欢追求物质。也许是为了改变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再到被读者阅读,最后被置于落满灰尘的某个书架上面的命运,又或许是出于其他目的,就连文学也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对于这种趋势,我不置可否。只希望,不管以哪种方式呈现,人们都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纯文学本身的魅力。也许这时代并不完美,有挫折、有无奈;但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有文学、有信仰,望我们都不辜负。

    我只是一直在写,我还会一直写下去,无论这世界是否有人倾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只是一直在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ll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