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课程”这个词语就活了起来。于是,课程开放、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就成了各所学校所关注和践行的主力。大家做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没有哪个课程是一层不变的,都需要不断的修正和更迭。那么,未来课程的走向如何?今天有幸读到《未来课程的想象力》这本书,作者徐莉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启发和思考,还有许多可借鉴和操作的策略。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从课程案例分析、课程优化路径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来讲述未来课程的走向。徐莉老师分别凭借海内外课程案例,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做详细阐述。因为今天止语静读的活动安排了户外校园观摩活动,所以在较有限的上午三个小时内,我只阅读了本书上篇的内容。因此,我无法站在整本书的角度来谈我的理解,在这里就谈谈阅读上篇的感悟吧。
“寻找未来课程的暗示”是本书上篇的标题,作者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课程案例分析。学校做课程,与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密切相关。“创建安全、亲密、平等、安静的校园文化,重视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师生、生生、家校的人际互动、相互协作,让有效的学习真实发生。”这是我们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理想办学效果,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课程改革肯定是影响和制约其效果的主力军。而任何一种课程改革,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这四个元素都会制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究竟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支持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呢?在本书上篇的内容中,作者徐莉老师就通过案例给了明确的定位。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四)1.家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有人会疑惑,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与家长有何关系呢?自古以来,所有人都知道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等各种说词都在讲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学校做课程,直接受益的对象是学生,学校通过多元课程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但孩子的成长肯定不是只源于课程,还有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引导示范。父母温和,孩子温和;父母安静,孩子安静。可是很多父母却总是带着“担忧”和“焦虑”陪伴孩子的成长。
比如,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这种焦虑使他们无法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看到自家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有了争执,拳脚相向,他们可能会立即冲上前去制止,失控地抱怨、指责、攻击另一方,甚至当面教嗦孩子。这个时候的父母很难意识到,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表达能力、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能力都没有发展好。一方面容易在交往中言行失当,侵犯他人;另一方面他们会放大同伴的恶意,很难释怀。父母的愤怒和恐惧,以暴易暴的解决办法并不能提高孩子相应的能力,错误的应对只会令孩子更多的暴露于危险之中,增加了对孩子安全的潜在威胁,导致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恶化。因此对于我们家长而言,要做一个战胜恐惧、接纳别人孩子的家长,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四)2.老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华德福的教师普遍认为,理念和方法最终都要落到对孩子的关注和细节上。老师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直接执行者,要关注人学生的自觉、学生的心灵和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那老师应该是课程气质的决定者,老师在课程中要温和。那么,老师如何扮好这个角色呢?
老师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要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匆忙,没有命令,没有失败,没有命令和呵斥,没有指责和羞辱,没有害怕和恐惧,要对孩子的特点了然于胸,不着痕迹的帮助,以及无数的体谅和等待。比如在做游戏的时候,如果小朋友表现出紧张和不愿意,老师说“错误在我”,或者说“我不会邀请你,你放心吧”。在如此放松而又有序的氛围中,在这样充满温情、理解、爱护的等待下,孩子们会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用心的构建自己,而不用一次一次小心地保护着自己或牺牲自己去迎合或是对抗。
同时,我们的老师不光拥有知识的技能,还要注重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者结合才是“智识共同体”。如果我们的老师只是被动的接受、跟从服从,只能在少数强人、能人的所谓顶层设计下,去证明自己多么符合优秀,多么符合美好。这种由能人、强人一厢情愿主导的,单向强制、压制的专业发展活动,行的是控制之实,甚少考虑老师的处境、需要和兴趣,因为缺乏教师真实的参与投入。当外力消失之后,那些期待出现的行为就会消失或者变形,缺乏自主发展机会和内在动力的老师,怎么能去鼓舞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呢?所以在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我们的老师不光要拥有较强的知识技能,还得要有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真实地参与和投入,我们的课程才会走得远。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四)3.社会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脱离了社会生活的课程就不是真课程,反之社会生活又是为课程提供服务与帮助的。
我们就拿北欧国家丹麦的教育为例来说,在丹麦幼儿园和小学不教什么,整天都是玩儿。幼儿园三年,小学零到六年级,学校没有任何考试,到了七年级才有考试。这期间学校的课程开设都是基于儿童参与实践而开设,比如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几天的“森林日”,孩子们自行带上面包和饮水,老师一早就把孩子们拉到原始森林里活动,下午返程,第2天继续。如果天气不好,就穿上专门防风防雨的户外衣裤鞋子,几乎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取消行程。
而丹麦的社会现实是,那里的物价高,人工费高,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所以,丹麦人在修建房子时,他们都自己动手,从走电线布水管,粉刷墙壁到搭建露台,全部自己动手完成,在加油站自己刷卡加油,超市里自己刷商品条码刷信用卡付款,自家的草坪要自己播种修剪。丹麦的建材商店里的工具也是一应俱全,有材料相同只是略微缩小尺寸的儿童工具,孩子们很小就开始拿着儿童工具正儿八经的和父母一起干活。正是这样的社会,支持着那里的孩子们的童年有自由自主的时光,无竞争和低竞争的学习和游戏,学校的课程内容都以孩子们的参与和实践为主,从而成就了丹麦社会整体的温和友好,人们自我控制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充分健康发展。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四)本书还有最后两编,课程的优化路径和课程实施都是我最需要的。我愿意享受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虽然止语静读即将结束,但止语静读的内在气息会一直伴我左右。一半阅读,一半行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