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我对朗读有了新的认识。
在大多数人在印象里,朗读就是课堂上在朗朗读书声,再远一些,也就是想到孩童时期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情景。可是,朗读的意义与内涵绝不仅仅只有这些。
在育儿教育中,为孩子朗读是最有意义的内容之一。孩子与书本之间不会产生天生的联系,父母是它们之间的重要媒介。尤其学龄前不识字的孩子,只有通过父母的传达,孩子才会与书本产生联系。
一、通过朗读为孩子积累基础知识
很多人认为,孩子要先会认字才能读书看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学龄前(尤其0-3岁,所谓“三岁看老”)是孩子的成长关键期,这个时期吸收的东西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要等到入学后才开始阅读,就已经太晚了。
第二,识字这个学习过程本身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完成。如果孩子在认识一个生字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个字所代表的意思,那么理解的困难就会带来识字的困难。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很辛苦的,通过辛苦地识字之后再去辛苦地阅读书籍与理解,这样孩子对书本自然产生了疏远与畏惧的心理。因此,在识字之前,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孩子获得的知识越丰富,识字读书越容易理解(包括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因为文字阅读理解是基本能力);理解能力越高,孩子学习也更加有成就感,也更加容易学习,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而这种良性循环只有父母在学龄前(尤其0-3岁关键期)通过口头声音(主要是朗读书本),教给孩子大量的知识才能完成。
当然,父母平时的口头教导、经常带孩子到野外体会自然等等,这些都能为孩子提供知识储备。但必不可缺的是,一定要将书本上的内容朗读给孩子听。因为书本蕴含了人类积累的大量智慧,尤其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故事的形式将许多知识细节与人生道理传递给孩子,这是最好的启蒙教育方式。
二、阅读动机——培养读书兴趣
除了传递积累基础知识这项重要作用,为孩子朗读还具有一项最最重要的意义——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之情。
很多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并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做,而是我们不想做。我们知道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是我们不会去跑步,并不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跑步,而是我们在心底不愿意去跑步。许多人在孩童时期的学校课堂里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可是长大以后却不再阅读。现在几乎没有人不识字,但是人们愿意成天刷着手机上那些无聊的垃圾信息,却无法安安静静坐下来好好地读完一本书。这之间差距的来源,正是对读书的行动力缺失。而缺乏读书动力,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阅读书本的兴趣。
按照我国传统教育习惯,我们这辈绝大多数人都是先识字后读书的,大部分人对学习过程的感觉都是艰难的,也因此才有“刻苦读书”、“寒窗苦读”之说。因此,大多数人们将读书作为求职求生存的工具,这正是许多人读完大学上了工作岗位以后就不再读书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找到了工作,读书这件事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是喜爱读书的,如果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很愉快的,如果读书成为我们的兴趣,读书变成我们娱乐的方式。那读书这件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不会像现在人为了求发展,又提出“终生学习、自我成长”一类的口号。这些口号的背后,本质上还是“不爱”。
可是,如何能够地读书这件事爱起来呢?
现有学校教育方式的外部客观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0-6岁学龄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有义务为孩子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不认识字且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对于冷冰冰的书本天生没有什么兴趣,哪怕那些漂亮的图画书也只能占据他们短暂的注意力,这时候,只有父母通过生动形象地将书中的内容朗读给孩子听,并激起他们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和兴趣,才能逐步培养起孩子对书本的感知与喜爱。
为了让孩子在听书过程中喜爱书,喜爱读书,父母在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只需记住一条———乐趣至上!如何做到乐趣至上,有几个注意事项:
1. 一定不要强迫孩子读书或听书。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与抵触情绪,请立刻停止。
2. 想让孩子喜欢听你读书,父母自己在读的过程中首先得投入感情。你读得高兴了,孩子才能被你所感染。如果你朗读得很痛苦,或者没有感情,那么孩子也会体会到你的情绪,他也不会喜欢听你读的。
3. 给孩子读故事。孩子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借助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才能将知识和道理传递给孩子,使其能够接受和吸收。
综合以上,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为了孩子能够将读书作为一生热爱的事,从现在开始,年轻的父母们,为你们的孩子朗读吧!
参考书目:《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 著
大声为孩子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