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根据孔令根老师的演讲摘录)
时间:2018年6月6日
地点:国家大学科技园
股权众筹概念最早始于中国,但真正开始作为一门产业的,还是源于美国。
股权众筹有五种基本关系:监管者,平台,项目方,投资者和第三方(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下面分别介绍。
1监管者:
目前,股权众筹的监管者主要是证监会和地方金融办,监管者是行业发展最大的痛点。
市场不规范是由于监管的不规范,比如法律不完善,与私募行业区分混乱,界限模糊等。在美国,众筹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投资者按照法人的形式运作,且投资金额上限为10万美元。
股权众筹的特点:小额,大众,适合广大中产阶级。
股权众筹的现状:2016年以后,市场非常困难,市面上的产品大多是变相的聚众集资。
2018年开始,国家准备制定相关的众筹法律法规,明确股权定性等问题,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未正式出台。
然而,众筹的市场规模非常大,前景好,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资金;
2)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庞大(据说达到2.3亿),这些人都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但目前市面上合适的投资产品非常少:房地产市场相对饱和,股票的不确定性,私募股权的高门槛,让中产阶级投资者感到望而生畏。
3)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是从手工到机器,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也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金融服务业。典型的如房地产,通常杠杆率为5-7倍。而目前中国货币总量约为160万亿,按保守的5倍杠杆计算,至少需要800万亿的资产,才来支撑和平衡掉金融的胃口。这也是房地产业长达十几年的巅峰不破的原因,未来继续这样的可能性还有多少?
4)根据测算,中国股权众筹规模大约在9000亿。目前中国的Pre-IPO市场主要以PE为主,VC为辅,股权众筹规模几乎为0。而从美国发展阶段看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从PE转向VC再转向众筹的模式,越来越强调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尽可能早的切入公司创业发展阶段。
2平台:
平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初选,复选,考察,风控,上线,路演,结算,投后(企业改制,市场,品牌,招聘等)
据测算,股权众筹企业的投后去向大概分布如下:
10% IPO上市
60% 被收购
30% 破产
其中,平台风控是关键的核心部分,包括行业分析,创始人分析等。(这一点未展开讲,略有遗憾。)
3项目方:
1)创始人:
创始人办企业的三种心态:养儿子,养女儿,养猪(典型的如餐饮业或酒店管理业,一般投入周期只有5年时间,5年以后所有设备都要进行更新换代和升级)
通常来说,办企业的心态如果能像养子女一样,成为好企业的概率很大。
(孔总认为海尔早已失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点和我的想法基本一致。)
2)商业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必须清晰简单易懂,判定商业模式优劣的方法大致如下:
1) 前提目标大致正确:再好的逻辑和能力,如果一开始前提预设错误,后面都是白干;
2) 商业逻辑推理清晰,有合理的策略和步骤;
3)必须能够经得住复盘:从逻辑推理的任何一处切入,改变变量后,逻辑依然能够往前走;
通常有三种基本商业模式:中介服务类,自主经营类,委托经营类。孔总指出,纯粹意义上的代理不具备商业模式,也无法做大规模。
3)利润可控:
具有稳定可控的利润来源,不要盲目进行模式创新,另辟蹊径。现有的模式足够简单清晰,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企业生存发展。
4)产业政策:
避免投资两类产业:淘汰产业,利润不可控产业
这个取决于对于产业的理解,以及政策风向的变化。
案例1(夕阳产业):
早几年,白酒产业被列为夕阳产业,这种情况下,白酒企业想上市只能另谋出路。比如,安徽金种子白酒,当年是借黄牛产业链概念上市,上市以后才将主业改为白酒。
案例2(利润不可控):
这几年餐饮产业想上市非常难,除了行业自身特点,证监会对餐饮行业比较敏感,有影响力的比如湘鄂情,上市后收入逐年明显递减,从年收入72亿,逐渐降低到2亿,明显属于利润不可控产业。
5)信用:
失去信用,一切为零!
项目方必须如实告诉投资人企业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有无民间信贷。投资人可以接受表内债务和表外债务两张报表,但绝不能接受隐瞒和欺骗,严重情况下,会被定性为诈骗。
4投资者:
投资人分为领投者和跟投者。领投基本属于产业投资,跟投基本属于财务投资。
简单的说,领投人需要在投资,智力,和资源方面给予项目方帮助。适合股权众筹的领投者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专业技术能力(投资熟悉的项目):
案例3:寡肽
人体的营养吸收流程大致是:获取食物淀粉吸收到体内分解成糖和葡萄糖,最后形成氨基酸和寡肽供血液吸收。正常情况下,人体利用外界食物分解的氨基酸和寡肽的程度是非常低效的,因此需要额外补充原蛋白质和寡肽。
寡肽的生产机制很简单:将大豆蛋白粉水解,再经过生物酶分解后,形成介于大分子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最具活性的寡肽(或称小分子活性多肽),这种寡肽最利于人体吸收。
实际上,在我国,寡肽研究的基础学科早已成熟,但始终未能产业化,目前有公司经过研发,可以实现这项技术的基本功能应用,效果虽赶不上国外发达国家,但成本却非常低。
2)熟悉了解企业的基本管理:
PE通常采用赋能式管理,比如空降企业高管,而众筹和VC更多的是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协助。
案例4:智能家居创业公司
某智能家居创业公司,主营业务是小区内智能化产品改造升级。创始人最初的思路是将目标客户定位在老小区和物业管理公司,而领投的建议是将目标瞄准开发商甚至政府统一采购。这一目标客户的定位转换改变了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
3)管理和资源能力:
能力强的领投者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有资源的领投者能直接为项目方谋利。
案例5:喷涂业
喷涂业应用领域广阔,从低端的薄膜,餐具,到高端的隐形飞机战斗机,国外顶尖的喷涂业龙头如立邦,阿克苏。
近几年来,国内的喷涂业技术发展很快,部分优质企业的生产技术在中低端领域已经接近国外的水平,因此,品牌替换成为了现阶段民营企业的重要策略。
领投者通过引进国内喷涂业优质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客户完成了国外进口品牌的替代,降低了成本。
案例6:锂电池
锂电池产业发展极快,短短几年已经发展了几代核心技术。
第一代:液态锂电池,代表企业:国轩高科等。液态锂电池的最大缺点是耐高温性差,易发生爆炸,会逐渐被淘汰;
第二代:三元锂电池,代表企业:宁德时代等。三元锂电池稳定性和能量密度较液态锂电池高,但最大缺点是只能采用串联结构,即中间任何一小块锂电池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电池模组无法正常使用,这是目前的主流技术,用户包括特斯拉等;
第三代:固态锂电池,代表企业:法国bollore等。固态锂电池体积小,耐高温,能量密度高,也相对更加安全。正极可以采用石墨烯材料。缺点是技术难度大,正极需要实现连续均匀放电,但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制约锂电池最大的难点还不在于电池本身的研发,而在于锂电池的回收问题。联合国规定,以国家为单位,谁生产,谁回收,谁处理。据说,中国在荷兰投资140亿,专门用于锂电池的分解处理。
如果锂电池回收问题难以解决,产业链便无法形成闭环,没有形成闭环的产业很难大规模发展!
案例7:光伏
光伏技术本是中国发明,后转移到澳大利亚。
光伏产业链的痛点在于并网困难,电量冲击容易造成电网烧毁,且发电时间具有周期性等。
由于光伏产业多年没有形成产业链闭环,今年国家已经取消补贴。
虽然现代光伏技术发展很快,增加叠瓦等技术,使得光利用率能够达到81-89%,然而衰减时间最多15年(25年是笑话),目前的纯度约为96%,纯度再提高需要投入的成本过高,目前整体行业比较困难。
案例8: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典型架构是三层两网,三层是指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两网是指三层之间的两两通信。核心难点在于三层之间的电压绝对均匀,强电和弱电之间的耦合干扰要降低到数据能够正常通信的水平。
案例9:高铁
说到智能电网,就不得不提高铁。高铁技术本是法国发明,但中国发明了四电合一,即电力、通信、信号、接触网(动力),四种不同类型的供电系统彼此独立工作,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将这项技术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不过个人感觉,高铁的技术难度要远低于智能电网)
以下为问答环节:
问题1:股权众筹和VC和PE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1)从时间节点上说,股权众筹甚至早于VC和PE;
2)股权众筹的平台中介费大约为8%-10%左右,平台不允许参与项目投资。相比之下,PE通常30%,VC通常60%,相对PE和VC,而从投资的价格来说,PE通常是众筹价格的3倍,因此众筹的成本更低;
3)股权众筹可能更适合中小投资者进入;
问题2:领投者如何选出?
主要有两种方式:投资者推选,或平台从投资者中选出。
平台选择领投者的基本原则是:投资比例,技术优先,地域就近,资源,以及管理能力。
项目的法人代表一般为领投,但是费用由所有投资者共同分担,领投者会得到项目方的额外收益,通常为利润的2-5%。
问题3:如何设计和分配股权?
传统的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实际上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原因有二:
1)不符合货币时间价值原理;
2)抹杀了企业发展的成果;
合理股权设计应该是:
1)资本股权+人力股权,关键是如何在两者中合理分配权重;
2)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成本,越早进入价值越大。
(以上这些基本都是孔老师的观点,很多技术细节我也没有一一查证,如有遗漏和错误,还请多多包涵!欢迎指正批评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