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里,詹老师用手拿着凸透镜的边缘,问学生,为什么我要这样拿?
此刻,镜头里一位男生开始张开嘴,打哈欠,此动作持续3秒,詹老师并没有注意到他,而是继续和一位起立的同学对话。
2
敬爱的Q老师您好!
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我遇到一个一直没办法解决,或者说时好时歹的问题:我和妻子的教育观点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已经严重影响着我们。
人的基本情绪是不可剥离的,妻子的情绪爆发基本属于不自控,这种不自控仿佛成了做人真实或真诚的代名词,被赋予了直爽、不记仇、好相处之类的标签。事实上,绝不是这样。
比如,今天早上,妻子说到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了级部第一,他的愿望是一辆电动车,妈妈就满足了。妻子说儿子,你如果考第一,我也会满足你一个愿望。1儿子,一直在考试方面受到妈妈的督促。
前几天,期中考试有一门科目考了80分,妻子不停地数落儿子。儿子自然也用情绪来对抗,认为妈妈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事后,妻子自我反思,是不是我不该在孙老师面前说?不该在他两个同学门前说?
等到全部科目成绩出来之后,数学成绩是单科级部第一,儿子自我炫耀,看!这道题很难,我也做出来了。我笑着,语气平静地表示祝贺。显然没有他们的那么激动。
3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出现什么情绪,他的情绪导致他做什么说什么。埃利斯情绪ABC理论提到的不合理的信念:一切按照心理期待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1]
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1]
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在我们家里有那么多的典型案例。怎么办?从改变不当的认知和信念开始,可是不容易改啊,不愿意改,
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