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暑假已接近尾声,新学期即将到来,对于小学生的父母来说,随着孩子开学日子的到来,父母们也要进入接送,辅导,陪同作业的生活状态。
有一种这样的陪伴:
“快去做作业,做完作业,妈妈让你玩手机。”
“这周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周末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园。”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后就不能看手机,不许看电视。”
还有这样的陪伴:
“你今天计划什么时间完成作业?”
“你是先休息一会儿,还是先写作业,你决定。”
“你是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你说了算。”
“如果你的作业想的优秀,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妈妈注意到,今天不用提醒,你就开始写作业了。”
“妈妈发现,过去的这一周,你都按时完成作业,这就是自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潜意识中形成这样的信念:
我是好的还是差的?
周围的环境安全的还是危险 的?
我要求生存还是求发展?
这样的信念,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我们来看第一种陪伴下,父母的语言会让孩子导向何处?
孩子会觉得写作业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更像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完成作业后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玩具,那是不是我不想要玩具的话就可以不完成呢,孩子学会的是不负责任和条件交换,为了看电视才不得不写作业,无法体验学习带来的真正乐趣,到了青春期,孩子要么不和父母沟通要么和父母对着干。所以在这样的陪伴下,孩子容易形成“我不自觉,我不能够,我不可以,写作业是一种痛苦的事情等”信念。
第二种陪伴下,父母先用有限选择(1,2,3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有了做主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自信;也可以用启发式语言(4,)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把思考交给孩子,责任还给孩子;还可以用鼓励的语言(5,6)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那这样的语言陪伴,孩子容易形成的是“我可以做主,我能,我行,我很好,我是可以的,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我可以独立的完成”这样的信念。
陪伴,是爱,也是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