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害怕上幼儿园,还是你害怕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题目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因为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时候这样反思过:
断奶的时候,是孩子不想断奶,还是我不想给他断奶?
分床的时候,是孩子不想分床,还是我不想让他分床?
他高中住校,是他不舍得离开我们,还是我们不舍得离开他呢?
无一例外,这些问题的与我而言答案都是后者。
文质老师在课程中说,从根本而言,成长总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不断的离开。
断奶、上幼儿园、分床、住校、去外地上学、工作,一步一步,孩子和家长就是在不断地分离。尽管作家龙应台早已经告诫我们: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呀,怎么可能舍得,怎能不心疼?可是伤心难过之余,我们依然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帮助孩子平稳度过一个又一个分离的场面。
怎样做到“心平气和”,那就要做个有计划、有办法的父母。
我非常认同文质老师的观点:陪伴越充分,孩子越不焦虑。
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我有半年的产假,加上假期,等我回去上班的时候,他有七个半月大。婆婆帮我带孩子,她的观点是不要让孩子看到我离开,等孩子醒了,看不到妈妈哭一会儿也就好了。可是这样做的麻烦就是儿子特别害怕我离开,往往哭起来就是嘴里不停地喊: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任谁都哄不好。
等他三岁去上幼儿园的时候,这种分离的焦虑就更加明显。有一次我送他,他哭着说:“妈妈,你给我换个幼儿园,换个幼儿园我就去!”当时我的心啊,简直无法形容,真是觉得赶紧给孩子换个幼儿园。
这一年的暑假,因为我有假期,可以自己带孩子,于是我们离开爷爷奶奶家,一家三口回到自己的小家。婆婆当时特别担心,平时就整体黏着妈妈,我再自己带一个暑假,一开学孩子还不得哭闹的更厉害吗?
结果,一个暑假,我们娘俩寸步不离,小家伙得到了妈妈充分的陪伴。开学后,我问他:妈妈去上班,你上幼儿园,应该怎么说?儿子很干脆地说:再见!
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那以后,即使俩人带孩子挺辛苦,可是我们依然决定从大家庭里分离出来,让孩子感觉到一家三口的温馨。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孩子跟着妈妈变化很大。原先见了人就躲,特别认生,之后见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原先我以为是老人不会带孩子,现在明白了,其实是他小时候没有得到家长的充分陪伴,幸好从那个暑假开始有了转折。
文质老师最后说:改善孩子,帮助孩子,要从父母的自我改变开始。
一个朋友,孩子还小,也是跟公婆住在一起。一家人都不是很会做饭,弄得孩子总是吃零食,脾胃特别不好,很容易生病。大家劝她要学着给孩子做饭,可是她觉得这样会做了之后,做饭的活儿就都是她的了,不想改变。我替孩子难过,真的,因为他的父母自己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