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尼玛的房子

作者: 危笑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12:10 被阅读62次

    最近有关“房子”的话题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其中有一个段子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如果买不起学区房,该怎么办?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看完这个段子,我就在心里默念道:“去尼玛的房子”!

    “去尼玛的房子”这句话一出口,肯定会有人说:这显然暴露出了像你这样蜗居一族的心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安居乐业”,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代代流传,很难说去除就去除。自然而然,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便显得低人一等。

    但显然,比起蜗居一族更为焦虑的是大多数的中产阶级,“高不成,低不就”在世俗的洪流中苦苦挣扎。有了一套两居室又嫌小,换了套三居室又嫌偏,孩子大了又想换学区房……永远有操不完的心,永远被房子牵着鼻子走。

    我之所以骂房子、恨房价,并不是说房价跌了我们就会高兴,买得起房了我们就会幸福,或是住进学区房了孩子将来就会有出息。

    房子的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痛。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喊了那么多年“逃离北上广深”,可每年还是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涌进一线城市?因为当地没有机会,因为太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上广深,太多的工作机会集中在这些城市。

    知乎上有人对这种现象分析很透彻。一线城市高房价的表象是房地产绑架经济房产泡沫房价虚高,本质还在于两点:一、中国特色下房子硬性捆绑的社会资源;二、区域发展和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的稀缺性——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硬刚需求,如果二三线城市就足够让接受了顶级教育的人们安心接受,你的价格再炒也会有个限度,至少到不了今天这个程度。

    既然这是暂时无解的命题,我们何不换一种心态呢?人生有很多种活法?难道只有房子才叫生活?幸福与很多有关,难道没有房子就不会幸福?成功更是有很多因素,有没有房子岂能轻易来衡量?

    能买的起房子却不买房的人,我能想起两个人。

    一个是高晓松。

    前段时间有一篇写他的文章很火,名叫《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文章写得真好,更重要的是观点也好。高晓松的生活的确像极了行为艺术,他的追求是:生活得有意思。而我们太多的人则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一个个都在忙着追求“标配人生”:车子、房子、票子、妻子、儿子……一旦实现,便大肆炫耀,标榜自己是“人生赢家”;一旦没能实现,便会陷入深深的焦虑。

    高晓松说:“如果我的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子,那我就去旅行。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一个是唐骏。

    朋友曾开他玩笑:“唐骏是现在中国唯一的一个拥有10亿身价却无家可归的人。”

    唐骏却有他的独到见解:我崇尚流动性近乎到了偏执的程度,所以我从来都不买房子,买了房子我就没有了流动性。过去19年我一直住在宾馆,可以说是“中国宾馆第一人”。住宾馆的好处在于它能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你很难拥有有咖啡厅、酒吧、餐厅、健身房的豪宅,也很难拥有24小时可以提供服务的人员。

    面对众人难以置信的目光,唐骏还一五一十地算了笔账:如果购买一处500平米的住房,正常价格需要5000万元,但用这5000万元进行投资理财,每年的收益在600万元左右。而住一个500平米的宾馆房间,每年的成本在200万元。所以住宾馆的结果是获得了400万元的年收益。当然,最大的好处就是流动性,我可以随时搬进我想住的宾馆。

    虽然这几年唐骏毁誉参半,逐渐褪去光环,但不管如何,他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还是值得我们钦佩和点赞的。

    所以,房子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幸福的标准,更不是成功的象征。与其纠结房价的高低,困在想买却买不起房的漩涡当中,不如任性一点,淡然处之,即使身处蜗居,亦能神游四海。苏东坡说得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房没房,人生不过匆匆数十载;帝王将相,死了都和普通人一样化作一堆灰。

    让房子见鬼去吧!洒脱,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态度,更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危笑天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去尼玛的房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xk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