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主义未能让我们满意
富有程度是以前的两倍。但人们并没有感到更加快乐。
中国经济在十年间发展惊人,从极少数人拥有电话、40%的家庭拥有彩电,发展到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这些电子产品,但盖洛普调查显示,中国人对现有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反而下降了。
经济发展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改善并不明显,与过去相比,我们住着大房子,家庭却破裂了;我们收入很高,却并不快乐;我们善于谋生,却常常不会生活;我们庆祝着繁荣昌盛,却仍与欲壑难填;我们珍惜自由,却又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
两条原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物质主义不能使我们满意?
适应水平现象和社会比较,当收入和消费量增加时,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而且同其他人相比,我们可能发现自己的相对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向上比较会诱发不满情绪,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收入差距悬殊的年代和地区,人们会经常感到不公平和不快乐。
对于追求外在目标,如财富,美貌,声誉的那些人,他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或患心理疾病。而那些转而追求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做贡献等内在目标的人,则会体验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内在价值观能够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幸福感,并有助于人们抵制物质主义的价值观。那些关注亲密关系,做有意义的工作,并关爱他人的人能够获得一种内在奖励,而那些更多关注外部物质和自身地位及形象的人,往往很难理解这一点。
适应水平现象
人们对某些事情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比如说丧偶那种丧失感会持续一段时间。然而,人们总是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人们在预测他们未来的情感强度和持久性方面存在困难。达到我们渴望的目标——财富、考试得最高分、芝加哥队获得全美职业棒球赛冠军——所体验到的狂喜的消散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我们有时会产生“错误的渴望”,当大一新生在搬进大学宿舍之前,对种种住宿条件的满意程度进行预测时,他们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能住在一个漂亮而出入方便的寝室,我将感到最开心”。很多学生都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错了。
当一年之后对其进行重新调查时,我们发现,反而是社会性因素,如团体归属感等,能更好地预测个体的幸福感。同样,积极的体验(常常与社交有关),能使我们感到更幸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物质。
社会比较倾向
收入差距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身边都是富人。电视节目中的妇女生活方式也凸显了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欲望。
如果物质主义不能提高生活质量,那么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亲密、支持性的关系:我们最深层次的需求。只有通过亲密的支持性的关系才能获得满足,那些被亲密的友情和忠贞的婚姻所支持的个体,更可能宣布自己是“非常快乐”的人。
全神贯注的流畅感:人们所报告的最快乐的享受并不是在无意识安静的时候,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一种忘我的精神挑战之中,实际上一种休闲活动越少花费,人们在这项活动中会感觉自己越快乐,很多人在从事园艺活动时会比玩汽艇时更快乐,和朋友聊天比观看电视更愉悦,低消费的娱乐活动通常被证实是令人满意的。
那些有助于真正美好生活的东西——亲密牢固的友谊、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思维习惯、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永久常在、可持续的。
国民的总体幸福感要比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国民幸福总值旨在促进真正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是通过测量生活质量获得的,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消费的总和。
人类并不关心距离自己较远的后代
进化的结果是人们只会对很小地域范围内,肤色相同、同一时代的人承担责任。这恐怕是人类不关心环境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