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05428/93b9c81b5e0cc571.jpg)
本章主要讲述1970年代的纪录片历史,虽然标题取名“独立电影”,但是并不表明独立电影是从这个年代才出现,什么年代出现的呢?这个问题我一会回答。现在我想说说为什么在真实电影之后紧接着讨论独立电影?因为我们在上一章看到,真实电影运动的序幕是自由电影,而无论自由电影,还是继之而来的直接电影或者真理电影,无不伴随着电影制作者对自由表达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前提是独立制片,而独立资金的前提又是独立资金。没有独立资金,也就难以制作独立电影,也就难以进行自由表达。自由表达与独立制片犹如真实电影的一体两面,是真实电影之鸟的双翼。
独立电影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呢?我认为,独立电影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了。事实上,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拍摄的电影就是独立电影,因为他们(一)自筹资金:卢米埃尔兄弟的公司是私企,他们自己出资拍片,经济上是独立的(甚至电影机都是他们发明的);(二)自选题材:他们拍片的选题是自由的,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用不着向谁报批;(三)自我审查:片子拍完之后无需向什么机构送审,至多也就是兄弟俩跟摄影师们一起在片子洗印出来之后看看是否满意;(四)自办发行:他们的片子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卖多少钱甚至卖不卖钱都无所谓,可以留给自家人看着玩。
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制作方式是作坊式的,而且他们感到这种方式难以持久,认为电影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发明,发明电影两年后就退出了电影制作领域。将卢米埃尔的作坊式制作方式发扬光大的是他们的同辈人乔治·梅里爱,而且他将这种制作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最终却是行之不远,几年后便隐退电影江湖,在默默无闻中终其一生,如同斯科塞斯在故事片《雨果的发明》中描写的那样。梅里爱之后,为电影续命是法国制片人百代兄弟,他们将电影引向电影工业化之路,开创了电影史上著名的“百代时期”(1908-1914),此后电影开始走上工业化时期或叫体制化时期,并且称霸世界影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好莱坞接替百代成为世界影坛霸主。
通过对电影诞生初期生态环境的回顾,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电影天生就有独立性?电影天生就是独立电影?如果是,为什么独立电影行之不远?我在本书第一章《视觉文献》中谈到电影的三种属性时曾经指出:电影是科技,也是工业,也是艺术。电影作为科技被发明之后,如果没有工业的支撑,也许早就消亡了,至多依然是集市上的一种玩耍,无法进入艺术殿堂,更无法成为主流媒介。这个话题我们留待下一章《国际舞台》详细论述,这里只想指出,独立电影是与主流电影相对的概念,是独立于电影工业体制之外的电影,甚至可以称为“非主流电影”。
那么究竟什么叫独立电影呢?一般来说,这个问题需要争论三天三夜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不会有一个令大部分人满意的答案。我所了解的独立电影的最简要定义是:“独立电影(参见先锋派avant-garde、反电影counter-cinema、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泛指独立于公认的主流电影工业之外的电影人制作的电影。这种电影是在主流电影实践之外制作的,倾向于成为先锋派电影、反电影,即便不是实验电影,也都倾向于向主流意识形态发出另类声音(they all tend to give an alternative voice to the dominant ideology)。独立电影主要是由私人投资或政府资助的低成本电影。”(参见[英国]苏珊·海沃德主编《电影研究关键术语》英文版,英国Routledge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对于独立电影的大多数界定都提到其低成本、非主流、先锋性、实验性,而且往往以好莱坞作为参照。比如,美国影评家罗杰·艾伯特认为:“它是在传统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之外制作的电影,常常使用非常规的资金,它制作的目的在于表达导演的个人思想观念,而非追求个人在票房上的成功。”相比之下,我更认同独立电影导演南希·萨瓦卡的看法:“独立电影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曾经以为它最大的特点是资金来源问题,而我现在清楚地意识到它的界定有关于你讲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个性视角。”
在诸多对于独立电影的界定中,总体说来集中在两个方面:外在制作形式上,由好莱坞体系之外出资、拍摄和发行;内在精神实质上,体现与好莱坞道德和形式观念不同的“独立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独立电影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是其所追求的“独立精神”始终未变,而且与使用的资金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独立精神”与“自由表达”是真实电影的双翼。本章讲述的许多纪录片工作者在利用体制内资金的情况下,依然拍摄出了具有“独立精神”的纪录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