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概论”这门课,我是怎样深度学习的?

“文学概论”这门课,我是怎样深度学习的?

作者: liuyupai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10:01 被阅读0次

    在我的大学本科学习经历中,学得很好、学得认真,并采用深层学习法的某一门课是大二上学期的“文学概论”。下面将从自我反思、理解性学习和内心兴趣驱动来阐述深度学习在“文学概论”课程学习中的体现。

    首先,自我反思“老师为什么给我们低分?”。

    自我反思的源头是我在该课程老师所教授的大一下学期“英语泛读课”只拿了85分,而大部分同学拿了70-75分。当70-75分的同学纷纷吐槽“她居然只给我70分”“这老师真是笑里藏刀”“我和她脑回路不一样”时,我问自己:“或许我真的只应该拿到85分吗?”答案是YES。

    有学习行动,也有一定学习成果,但仅限于明白语篇意思而不究其语篇背后的逻辑思路、仅限于少量的课本阅读而没有真正的课外泛读,确实只够达到良好,而算不上优秀。所以,面对这个绝不放水的青年女教师,我暗下决心要学好她教授的“文学概论”,从她的手上拿到90分,来证明这会是一件做得到的事情。

    然后,理解是这门必修课的必修学习方法。

    “文学概论”的教本比较奇葩,有关各类名词概念的解释非常精简,并且所纳入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知名作家的不知名作品。

    比如,中文统称的“比喻”,英文却分出“metaphor”和“simile”,而且英文的“喻”和中文的“比喻”还存在差别,因而理解起来有难度。教本没阐述清楚“metaphor”和“simile”的含义、区别,老师上课时也会快速带过这一部分,怎么办呢?查找外网、归纳例句,然后理清两者区别。

    再比如,关于作家的不知名作品,外文数据库很少有文学评论,又怎么办呢?这位讲师带着我们“素读”,即不借助任何文学评论,而是纯粹基于大脑内存并用心去贴近作品、理解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自由联想是被允许的,既可以联系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历史环境,也可以借助文学范围外的概念代的“虚无主义”联想起来。

    最后,被激发的内在兴趣驱动了我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这位讲师布置过两次作业:一次是搜罗作家的奇闻轶事,另一次是选择两位作家并分别给他们写一封信。

    与其他专业课要求的“介绍作家”不一样,这个课堂并不期待作家的出生时间、作品、流派等等的呈现,而期待作家的奇葩故事,比如同性恋、酗酒、家里有“矿”。往往荣耀背后的奇葩逸事让我们更接近作家真正的个性特征。至于“给逝去的大师们写信”这件事,有同学称赞“真敢想、有情怀”;也因此,终于有这么一门课,我们大多数人不再苦恼于制造学术垃圾。

    实际上,写这么一封信是极其有难度的,毕竟收信人是逝去的大师们,真可谓“与神对话”。与智者对话,至少得以理解其作品、揣测其思想为基础,以其未知的新奇事物为武器,如此之后才有可能达到高度与其对话。这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性而又有趣的事啊!

    最终,我从这位青年女教师那拿到了92分,全班唯一90分的学生。而今分析一番后,或许深度学习真的帮助我在这门课拿到高分,但我想感谢那位青年女教师无形的影响力。

    写于2019年9月22日星期日1: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概论”这门课,我是怎样深度学习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mz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