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教学中,每到一学年的教学结束时,我都会让我的学生用Google Form做一个年终评价,这份问卷里有一道问题会让学生谈一谈本年中文课上印象最深或者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最近这两年的学生回答里,都会提到一个深受他们喜欢的课堂活动——Quizlet Live。
作为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师,相信Quizlet早已成为大家日常教学的必备网站。而最近两年开发出的Live功能,让词汇或句子教学又增添了更多趣味。基本的玩法可以直接参考Quizlet网站给出的官方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视频介绍:https://vimeo.com/161809345
Youtube上也有很多关于Quizlet Live的使用视频,如果没有用过的老师也可以自行搜索看一看。
相信玩过的老师们一定看过学生既紧张又激动地完成游戏的过程,但是游戏虽好,如果一直是同样的形式,“嘴刁”的学生可就渐渐不会买单了。下面要介绍的几种玩法,就是在常规的Quizlet Live玩法上,改编而成的,有些是让我的学生帮忙一起想出来的(可别低估了孩子们一起开脑洞想出花式玩法的热情),有些是和其他老师一起讨论出来的,也有一些玩法来自于Quizlet论坛上其他老师的分享。
Live一旦玩起来,整个教室都是小组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第一种改编版玩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闭上嘴巴,谁也不许讨论,安静地玩。这个规则的好处是,学生需要更多地靠自己的判断去做选择,而不是像基本玩法那样,可以依赖着组里水平较高的学生直接给出答案。
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给予一定的鹰架支持(scarffolding),如果该堂课做Live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目标词汇/句型,我会提供给学生纸质版的词汇表或者句型表,这样水平较弱或者学习进度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通过手上的纸质版表格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迫使学生主动进行信息查找后再进行一次记忆强化,效果会好过被动地直接听小组成员告诉答案。
当然,除了自己找出答案,为了增加趣味性,老师也可以适时“通融”一点,允许学生用肢体语言交流,这时你会看见学生们各显神通,有时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第二种玩法比较适合母语非中文的学生,在第一种玩法不说话的基础上,加入要求:如果要说话,就必须只可以是中文。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中级水平,老师都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制定说中文的规则。比如在初级班,老师可以给出游戏中可能用到的基本指令,如“____是什么?”,“你有____吗?”,“我有____。”,“我没有____”,“对了!”,“错了!”等等。这些简单指令,可以直接写在白板上供学生参考。可别小看这简单的几句句型,学生因为游戏需要而急切地使用,比平时一般的句型操练有效得多,这样就搭建了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境。
不过,如果有“狡猾”的学生趁着大家都在说话,趁机问英文怎么办?老师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惩罚规则——老师如果听到了哪个小组的学生说了英文,就需要全组人举起双手,离开自己的电脑五秒钟,用中文从一数到五后,再继续游戏。通常我会称这个过程为freeze,而且我也会开始游戏前提醒学生,一句英文需要全小组“冻结”五秒钟时间,两句英文就是十秒,以此叠加。聪明的孩子们知道了这个规则,可就没人想要浪费自己小组的时间了,不仅老老实实全程说中文,甚至还会互相提醒,别说英文。
传统玩法里,老师不论是让电脑随机分组,还是自己根据需要制定了学生分组情况,接下来都会请同小组的成员坐到一起,这样方便同组成员互相帮助、讨论。那么相对应的一种规则改编方法就是谁也不许换座位。学生即便知道自己的组员是谁,但是因为座位都是分开的,这时就要靠自己的方法去沟通和互助了。需要老师做好心理准备的是,这种规则可能会让教室里的声音此起彼伏,比较吵。但是这个更有挑战性的规则会让学生更觉新鲜。
还可以结合玩法一或玩法二,不换座位+不能说话,或者不换座位+只能说中文。相信我,老师一旦宣布这个难度较大的规则,学生就会发出一片既惊讶又不情愿但其实满怀期待蠢蠢欲动的“哀嚎”……
通常在输入自己的游戏名字时,我会让学生输入自己的真名,方便分组的同时,老师也会容易监控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但是玩法四就可以反其道而行,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假名字登入,可以是水果名,蔬菜名,昵称,甚至只是一串表情符号。当然老师需要事先讲明,是一个得体合适的名字。这样分组后,大家看到的自己的组员,都是未知的一些代号,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队友到底是班级里的谁。保持着这份神秘感,学生们需要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独立判断,做出选择。到了游戏结束,赢的小组成员可以全员起立,表明自己的身份。那一刻,学生们既惊喜又激动,隔空击掌的、惊讶大叫的大有人在。而输掉的小组学生自然不甘落后,会强烈要求再来一轮,那么就可以再取一个假名,重新来一轮了。
这个玩法我是从quizlet的论坛上看到其他老师提出的。目前live每轮一共只有12个自动生成的题目,通常玩法里,哪个小组最快完成12个题目就赢得了比赛,页面自动跳到结束,其他小组无论进度如何,都没有机会继续玩下去了。这就会使得有些强组很快结束整轮比赛,水平较弱的小组还没有回答几题就停下了。所以老师可以设定一个规则是,全班所有小组都必须回答到第11题后停下来,因为所有小组的进度都会在老师的电脑上显示,这样快的小组答完第11题时,必须停一停,等其他小组也答到第11题。当全部小组都完成了第11题时,老师可以一声令下,看最后一题的选择里,哪组能拔得头筹。其实开始做最后一题前,所有小组都早已准备好了要去点击那唯一一个出现在屏幕上的正确答案,但就是这样拼速度的时刻会让人更觉刺激,有些学生会紧张得手滑点歪,有些学生会急得猛击电脑,最终靠最后一题的速度赢得比赛的小组,他们的激动程度更胜于一口气玩到12题的时候。
为了激励大家都快快做到第11题,老师还可以给出一点“惩罚”措施,比如哪个小组最后答到第11题,这个小组就是今天排队在最后离开教室的。也许只是区区几十秒的时间差别,哪怕是中学生也是争先恐后,不愿意排在最后离开的。
这个玩法的好处是,可以均衡利全部12题的资源,保证水平各异的小组都能有完成全部题目的机会,避免强者太快,弱者太慢甚至干脆放弃的情况出现。
既然有每人一台电子设备的玩法,当然就可以有每人多台设备的改编玩法。通常学生分完组后,我会让他们轮流坐在电脑或iPad前,一人可以同时控制两台甚至三台设备。比如四人小组,可以将四台电脑全部放在桌上,由两名学生每人各控制两台电脑,剩下来的两人需要站在答题的学生后面,这一轮暂不参与比赛,也不可以帮助在玩的学生,只能观看全程。到下一轮了,就两两交换,没有玩的学生来答题。
这个规则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独立选择,尤其是有些弱生平时习惯了游戏时依赖小组里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这个规则下,必须要做出独立判断。老师一样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水平决定要不要给学生提供额外帮助比如给词汇表等。如果学生掌握水平较好,或者老师想做一个formative assessment看看单独学生表现,甚至可以让一个学生去控制全部的电脑设备,完全独立答题。当然,这要视乎小组的人数和设备多寡决定。
在赢得比赛的最强小组里,到底谁可以赢得“最佳玩家”称号呢?这个玩法可以结合玩法六,一人操控多台设备,请优胜组的全部成员坐到一起,一人两台或三台电脑,独自完成游戏,看看谁能最快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个人决赛,这个规则下就不能让所有学生一起参与了,所以通常我会放在活动最后,只做一轮,增加趣味的同时也要保证课堂效率。
正如前文所提,上面的七种玩法,很多是可以随机组合到一起,创造出新规则再玩的。比如可以让学生匿名登陆后,再做玩到第11题就停的游戏。相信学生和老师们能想出的规则还远不止于此。
通常一学年里,我也只会安排有限的几次Quizlet Live时间,每次也都只是选择几种玩法,因为既要考虑到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也要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还要考虑教学效率。但凡用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花样玩法,学生总是会念念不忘Quizlet Live的魅力,就像钓鱼一样,钓住学生的胃口,学生才会不断激发出学习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