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田光传》诗赏析

《读田光传》诗赏析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10:28 被阅读0次

读田光传

李远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巾。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赏诗·观史·学文】

历史上咏荆轲的诗,大都赞赏他舍生取义、不畏强权、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但也有一些诗对他行刺秦王的举动提出异议。如唐刘叉《嘲荆轲》诗说:“报恩不到头,徒作轻生事。”周昙《荆轲》诗更是鲜明地指出行刺行为的失策:“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於期与地图?”

李远这首诗对荆轲行刺不成导致秦攻打燕国、太子丹被逼杀身的后果十分不满,从而对荆轲进行了指责。其实,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

首先,从刺杀秦王的起因上看,燕太子丹是狭隘的。他不应该采取那种以卵击石的作法。燕丹曾在赵国作人质,秦王赢政生在赵国,两个人小的时候相处得很好。后来赢政立为秦王,燕丹又质于秦国,秦王对他不再友好,从此二人结下仇怨。燕丹回国后就谋求报复秦王。当时,燕太傅鞫武力陈秦的锐势,并说:“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但是,鞫武到底没能制止燕丹行刺秦王的计划。从这一点来看,后来燕遭到秦国的打击,燕丹被杀,燕丹本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逐鹿中原,豪侠之风日盛。《史记刺客列传》中除记有荆轲外,还有鲁之曹沫劫齐桓公、吴之专诸刺吴王僚、晋之豫让刺赵襄子、轵之聂政刺韩相侠累的事,此外张良在博浪沙也曾刺杀过秦始皇。荆轲行刺秦王,与这种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最后,从秦发兵攻燕、太子丹被杀一事来看,归罪于荆轲的行刺未果,也是片面的。荆轲行刺后,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在荆轲行刺之前,秦国就不断出兵攻打齐、楚、三晋,快打到燕国的边境了,诚如鞫武所言:“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也就是说,秦灭燕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公元前226年,燕王喜听信臣下建议杀死太子丹,但是公元前22年,燕国还是为秦所灭,燕王喜成了阶下囚,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首诗语言朴实,表意清晰。“辜负”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指责荆轲的失败及其给燕国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目的在于强调辜负了田光的重托,表达了诗人对田光的惋惜之情。有关田光推荐荆轲及自杀之事,详见何景明的《易水行》诗。

【学习词典】

〔田光〕战国时期燕国的侠士,“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因燕王太傅鞠武的推荐受到燕太子丹的礼遇,后来他又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燕太子丹有一次在谈话中向田光表达了想刺杀秦王的意思,同时,再三告诚田光不要泄密。田光认为自己知道了不应该知道的秘密,为了表达忠心,就自杀而死。现存书目中没有专门的记载,他的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及《战国策·燕策三》中。这首诗当是诗人读了有关历史后写的,与陶渊明《读史述九章》一样,都是读后感类咏史诗。

〔秦灭燕丹〕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被杀,第二年,秦发兵攻打燕国,太子丹逃到辽东一带。燕王喜担心国破,只好听信臣子建议,杀了太子丹。

〔不了真闲事〕不了,没完成刺杀秦王的使命。闲事,徒劳无益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田光传》诗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qq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