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心理学中关于家庭关系的书,作者:武志红。
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来解开家庭关系中那些让人苦恼事件。
本书共分为四章,分别是:
一.《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三.《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四.《中国式家庭》
我们先来看第一章,第一章通过五小节来解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分别是:
1.《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作者在这一节中说:“每个人都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
为什么恋爱也算是“诞生”?
因为人的一生能建立许多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恋爱关系是每个人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
恋爱也是人们无意识的在修正童年的错误,表现出来就是:
人们选择的恋人多数时候都是选中的理想父母。
个人觉得这一点在女孩子身上尤其突出,或者说,某一阶段的社会主流观点都是这么认为的,总在鼓励女孩子们找一个会疼你、爱你、照顾你、管束你的男人,而不是懂得尊重你的人。而我们的父母正好是能够一直疼你、爱你照顾你并且管束你的人。
而人们恋爱选中“理想父母”是为了修复错误的童年。
人们到了恋爱的深处,都会变回孩子。此时,恋爱双方既是对方的父母,要包容他、理解他;也是对方的孩子,需要她的理解与包容。这也是恋爱或者修复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本篇中,作者用真实的案例解说了这个阶段,也是用心理学的角度写出了为何一开始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最终却分道扬镖;为什么会有人对恋人一边爱的不可自拔,一边又伤的体无完肤。
《缘分=娶“妈妈”,嫁给“爸爸”?》
我们的生活中,有人很相信“缘分”。可是缘分究竟是什么?
这一节中给出了答案:
缘分的确是在过去修下的,但过去不是前世,而是我们的童年,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这一节也对上一节进一步的说明。
人们的感情基础基本上是在童年形成的,如果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我们就会在潜意识当中将父母当作了爱情的原型;如果父母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也一样容易按照这种原型去寻找恋人,只不过这样的爱情更容易夭折。
可是为什么孩子把不爱自己的父母也会当成爱情的原型。本篇中,作者依然用实例讲述了原因。只是因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爱,如果现在有机会了,依然会想得到它。但大多数的结果很不尽人意。
所以,看此类书,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反省。或许我们应该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的缘分,我们现在应该给他更多的爱。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亲人之间为什么会有互不理解的场景?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坐标体系。
因为坐标体系的不同,所以双方的感受不同。不用自己的准则去测量对方,不评价、不揣测,只是聆听对方的感受,去感受对的的感受便好。本篇中分享的案例也是很多夫妻矛盾的实质,开卷有益,建议夫妻同读。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爱孩子没有错,但不该是最爱。为什么?
因为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最重要的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
将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父母也好,儿女也罢,都将要割舍的人。而配偶才只陪伴你一生的人。
夫妻关系才是家庭核心。
这本书,可能对于从小生活幸福、家庭和睦的人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于绝大一部分相对来说没那么幸福的人来说,很重要。他可能从此就了解了自己为什么总是恋爱失败,为什么总是生不如死,找到痛苦生活的根源,懂得了人生的无奈。
而对于人们口中常说的渣男渣女,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知道了他们不是因为渣所以渣,而是每一个看似荒诞的事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看此类书,等于多了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