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真的误解了你,而且一误就是这么久,尽管说很早就拿起了笔,跟你一次次的亲密接触。
果然是无知者无畏,果然是方向不对,努力差不多白费。
很庆幸加入了新网师的团队,这里有不同的明星、专家型老师不厌其烦的介绍。
这是新教育通识课的第3次课程,我才认真把学习资料包打开,认真研读了一遍,之前两期我都是怎么混过来的呢?
汗颜加惭愧。
所幸,这会开始迷途知返吧。
原来,单单的只写教育感悟还不能算是专业化写作。
回望我这两三年来的随笔,几乎都是这种随心所欲的小感悟,意识流式的片段记录,甚至还有不少断章取义的摘录性文字,再加入一点点自己的小感悟,每次写完之后,往简书或者公号里一扔,就觉得算是完工了。
这不就是为写作而写作、应付自己吗?扪心自问,写了这么久,收获有多少?寥寥哇!
其实,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和师生共写随笔这几版块内容才算叫做专业化写作。
所以得停下来,多思考,多回顾,做反思,不能再如此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了,得有聚焦意识。
一,抓住两个“3”
第一个3:三个关键,即能遇到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和关键事件,以此为迈向新阶段的关键起点。
第二个3:以专业阅读带动专业写作,进入专业发展的职业快车道。
第2次通识课就有布置作业,找出自己的关键书籍,并指出这本(类)专业书籍对自己有何影响。
我的关键书籍在我的阅读中还没起到关键作用呢。比如说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都读得不够深、不够透、不够专业,包括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
经典书籍、关键书籍需要常读常新的。
除了关键书籍,还有关键人物(生命贵人)我遇到了两位,还应该多从“亮光”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近期有点不想再向光而行了。
关键事件呢?前年进修学校的几期培训、去年暑假郑州之行应该是我的关键事件吧,我却没有抓住后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多好的时机被我随意丢失了。
悲!悲!悲!
这样的认知让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就像此时此刻,窗外,中午的阳光穿透了近几天的厚厚云层,普照在一栋接一栋的高楼上(我立身于14楼),洒落在亮得逼你的眼的各种林木枝叶上,之前渴望成长却苦于路径不畅、方向不明的阴霾消散了不少,一下子就有了拨云见日的通透和愉悦。
二,熟知专业写作路径
专业写作应该具备以下5个特点:
1.注重理解和反思
不管教室中、生活里遇到什么事情或案例,都需要我们理清过程,能洞察背后的内核,再多想一层,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理论专业书籍的积淀,而这正是我欠缺的,原来万丈高楼的平地我还没有打好底座,有了这才有足够底气,才能顺利的穿越教育教学现象现象的“迷雾森林”,进入理解和反思的“更上一层楼”。
2.注重与实践相关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有足够的第一现场或实践的依托,教育写作才“有米下炊”。
“三精彩”理论说得很有道理:你首先做的精彩才能活得精彩,进而才能写出精彩来。
近一年多来,我已经缺乏了这样的“活水”,或者说我“发现”的“触角”正在退化,怪不得越来越“枯竭”了。
正是这样的纠结让我重新思考,这一年多来的所谓跨界到底值不值,对不对?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
3.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教育写作不需要字字珠玑,不需要文采斐然,能把事情简单梳理出来,能悟透其中的学理,进而抓住现象背后的逻辑,这样的写作才是经过思考的写作,才是有深度的写作,才是更有助于自己快速成长的写作。
而我就是缺乏了这其中的学理+逻辑,甚至为了凑字数而“挤牙膏”——拉杂冗长,不行,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了。
4.主张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之间(包括亲子之间)共同就某一件事、某一现象或某本书进行共聊、共写,其实是彼此敞开心扉,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不就是走进对方心灵的绝佳途径么?
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远远超过夸夸其谈的硬性和逼迫。
主动出击是一种享受,被迫接受则最易激起逆反心理。
5.注重案例研究
这就更上一层楼了,其实你、我、他,大家都曾经自己的教育现场里遭遇过相同、类似的纠结或矛盾,何必一个不落地都再经历经历呢?若都能有这样的案例研究意识,能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彼此可以在大家的“智慧锦囊”和资料库中找到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相互借鉴参考,岂不是能节约不少时间精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原来,我对教育写作误解有这么多。
得持续不断地深入、沉浸式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