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太极拳科学化训练--朱利尧聊拳:我的太极拳训练体系

太极拳科学化训练--朱利尧聊拳:我的太极拳训练体系

作者: 大烈火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21:37 被阅读0次

    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测试的数据告诉我,人体在23周岁时关节力量将达到最高峰,一般持续到25周岁然后就开始慢慢下降,并且不可逆转。

    关节力,在物理上称之为关节力矩。打个比方,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挑两百斤的重量很轻松,可以挑起来就走,但是上了年纪后,可能连一百五十斤都挑不起来了;我们年轻时走起路来能蹦能跳,但是上了年纪时却步履蹒跚。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关节力量的退化。再者,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以及其他关节部位常发的疾病等,也都是因关节过度劳累所致。所以对关节的合理训练,不仅影响到人体的力量与速度,更是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而我所要求的“固定关节更固定,灵活关节更灵活”便是针对人体各关节的合理训练所提出的。八年来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以及不断的修正,太极拳训练体系终于完成。我的太极拳训练体系是由五个关键部位搭建起来的:肩、胯、臂、脚、手。为什么训练要以肩为起点呢?那么,接下来我就讲一讲在肢体训练体系中各部位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肩上的功夫臂上练

    按照我们人类肢体动作的本能,两只手臂可以独立活动,跟躯干没多大关系。比如你可以坐在电脑桌前一手点着鼠标一手端着茶杯,两手动作均与身体无关。再如,不论你是站起还是坐下,躯干的动作也与两手无关。也就是说躯干的力量与两手臂的力量是分开的。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体在对外动作时若想增加自身力量,唯一的方式便是将躯干力量与两臂力量合二为一。这也是我的教学体系中的第一个概念,并且练武所谓的功力练的就是这个概念。请记住:躯干与手臂的连接点是肩,要想把躯干力量与手臂的力量合二为一,那么它们的连接点绝对不允许松动,这便是两力合一的核心。

    将躯干与手臂的力量合为一体,这就不仅得到了上半身的整力,从力学上来说还送了一个支点:肘关节。也就是说,两种力量一合就把肘尖也变成了支点。但是当肩松动了的时候这个支点也就没有了,换句话说,就是你在摇晃的时候你的身体是没有支点的,这样就把整个人都变成了阻力臂,而没有动力臂了,这也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别再“松肩、松肩、松肩”了,传统武术的功夫功力丢失,松肩就是四大祸害之一!当身上有了一个支点,那么可想而知你的力量会增加了多少倍,改变一个坏习惯就能使你的力量成倍的增加,这难道不正是武术习练者们梦寐以求的吗?我将这个追求定性为武术训练中的练武,把胸、肩和大臂的连接起来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左、右黄金三角”,为了教学方法我就称其为肩臂合一吧。

    那么为什么说肩上的功夫臂上练呢?因为肩的锁住使得肩与大臂合成了一体,为了强化肩臂合一不断开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小臂的不断运动变化去破坏肩臂合一,在这种破坏力量下所产生的大臂与小臂之间的矛盾的对抗力,便进一步稳固了肩臂合一的效果,同时还把整个背部和锁骨骨架也拉开了,是康复颈椎病的根本。所以就像我们常说的,一个好医生绝对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都是通过相邻的其他关节来辅助配合达到治疗效果的。

    (二)胯上的功夫肩上练

    当肩臂两股力量二合一形成黄金三角的时候,你的脊椎就不会再摇晃了,这便改变了人体扭腰旋转的本能,从而逼使盆骨在两个髋关节上面去旋转,也就是产生了胯的旋转。这里我们说一下什么叫胯?在人类身体结构上其实并没有胯这个关节的,但老祖宗为什么偏偏传下来“胯”这个概念呢?我告诉你,“胯”是由盆骨和两个髋关节组成的一个组合体,这个组合体被称为胯。

    那么什么叫胯的运动?其实胯的运动方式就是盆骨在二个髋关节上面的转动,不是髋关节在盆骨下的运动,髋关节只是在运动过程中起着打开与闭合的方式,以提供盆骨旋转运动的余地和力量的上传,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概念。请记住:盆骨是人体骨架中最大最硬的骨头,它与髋关节组合并进行左右旋转运动所产生的扭力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力量不仅形成了太极拳法中力量最大的左右劲,在训练过程中还能使脊椎挺直得到了休息,因为只有脊椎挺直而不扭动,才可以逼使胯的旋转,并通过脊椎骨使下半身的力量传到手上,达到了上下肢的力量整合。到这儿,我体系中“武”之三步曲已经完成了二步,也就是黄金三角的横向整合与胯的旋转带来的纵向整合。

    所以,胯的运动也是上下中正协调的标杆。在拳架训练过程中,只有胯去带动身体的左右旋转,才能得到左右旋转的协调和拳架的修正,同时由盆底偏位引起的腰椎病也得到了根本的康复。要做到这些,必须以黄金三角为支撑,去阻碍脊椎骨的摇晃,从而逼使“胯”去做旋转运动,所以“胯的运动”列入了我的训练体系中的第二步“胯上的功夫肩上练”。

    (三)臂上的功夫手上练

    众所周知,手臂可以前后左右灵活运动,在本能上都是靠肩关节来调节的,但因为肩臂合一将肩关节固定了,所以手臂自身的左右旋转便只能由小臂的尺骨和桡骨来替代完成,上下运动由肘、腕二关节的折叠来完成了。这种训练方式既保障了肘部支点的不丢失,也训练了小臂的尺桡二骨的旋转灵活性和肘、腕二关节的折叠灵活性。长期训练还能使大小臂“分家”,大大提升了出拳速度、力度和武术的实用格斗能力。请记住:大小臂的“分家”是为了训练出一个“力的支点”,也是“武与术”的结构中力量、速度、变化的核心之一。大小臂的分家用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沉肩坠肘”,但是沉肩坠肘并没有明确告诉一个度,所以我给它加了一个度,称之为“锁肩顶肘”。

    为了一个“力的支点”,逼使了大小臂“因矛盾而打架” ,导致“兄弟”之间的分家,“你大哥要肩臂合一、要黄金三角,我做小弟的要灵活自由、施展技艺,你不动,我只好请三弟来帮忙了”。肘,作为一个支点成了中间派,以固定关节和支点的目光来见证大小臂兄弟间的“打架”。因此产生了大臂、小臂与手,兄弟三个为了上肢力量的二合一和一个支点,只好分工以尽各自职责,作了工作的分配“手为主动、小臂为被动、大臂为不动”,干活的事老三来,也符合了长幼之序。所以,“兄弟三个的不和” 也逼使了我把它们列入训练体系的第三步“臂上功夫手上练”。

    (四)脚上功夫胯上练

    这里说的“脚上”是指从膝盖以下直到脚底。传统武术一直强调“立地生根,力从脚起”。我说过要想做到真正的“立地生根,力从脚起”,必须训练大小腿“分家”,挑起它们兄弟的矛盾。因为膝关节是折叠关节,与肘关节一样在我的教学体系中被定性为固定关节,依据“固定关节更固定”的原则,膝关节只允许上下折叠,不允许左右摇晃。所以,我对脚在定步状态下的要求就是:小腿到脚底是双逆缠以达到内扣里合的要求,不允许任意前后左右摆动小腿。需要注意的是,大小腿兄弟两位为了分家而“打架”,在顺序上与大小臂之间发生了换位变化。因大小腿之间有了“胯”的加入,变成了四个兄弟“胯、大腿、小腿、脚”,从而产生了内外二种运动方式:在定步训练中,外形上,胯为主动,大腿为被动,膝盖以下为不动;内在劲力上,两脚逆缠为主动,胯与大腿为被动,膝盖与小腿为不动。在动步训练中,脚踝为主动,大腿小腿为被动,胯以上到肘为不动。记住:主动、被动、不动是相邻关节 “分家”的前提,而大、小腿的“分家”才是“立地生根”基础,这也是产生“裆”劲的原点。

    “黄金三角”逼使了“胯的左右旋转”,“胯的左右旋转”带动了大腿的被动转动,因不允许两膝左右摇晃,从而形成了大、小腿之间的矛盾对抗力,达成了大、小腿分家的训练目的,踏入拳语“转换在胯、力从脚起”的门槛要求。

    (5)手上功夫脚上练

    上述四步下来,应该已经把肢体的运动规矩、规范与肢体训练逻辑讲明白了,细节在以后的分节中将会渐渐讲述。

    为了二力合一与支点不被破坏,“黄金三角”不能变形。因为固定了肩关节,使本能行为中由肩关节带动的手、臂上下左右的动作受阻,从而逼使了两手进行手指的顺逆缠去带动小臂的尺骨与桡骨的旋转以及腕、肘两关节的折叠。当然,这些训练在我的体系中仍归类于“臂上功夫手上练”的范畴内。但在这儿,有一个手上顺逆缠的训练,而且两手的顺逆缠与两脚的逆缠相合、胯与腕的折叠旋转都必须步调一致,二意相通。“手上的功夫脚上练”目的是为了训练手掌与脚掌“二个头”的串联,以得到整体的协调与力量。

    作为武术而言,肢体一切训练最终都是汇集到手上去的,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釆挒肘靠等劲力与技艺,都需要手去实施或配合。为什么我要把手的训练放在最后,因为经过肩、胯、臂、脚的逐个训练,肢体运动的规矩已经规范,灵活关节更灵活了,固定关节更固定也掌握了,可以进入太极拳的核心目标――涨力。涨力就是力学中称为的二争力,它的要点是建立在固定关节更固定的基础上,有了明确意识的固定节点才会产生二争力,这个二争力就是太极拳之宝:刚度。前辈们说的刚落点就是对太极拳击打到位时的描述。我一直说,练拳练到最后只有二个地方在用力:两手掌与两脚掌。踝关节到腕关节都放松的,只有在瞬间落点时才一沉(什么叫沉,以后会讲述)。总之,练手就是练身弓的开合,打击时劲从脚起到手,肘膝两关节起争力作用,尾闾起称砣作用,踝关节到腕关节起传力作用,瞬间形成身弓,以击打为主。防守时劲从脚起以肘代手,手为指引方向,肘膝两关节起争力作用,尾闾起称砣作用,以跌摔为主。

    锻炼身体的本质是关节,做到“固定关节更固定,灵活关节更灵活”的基本原则,而拳法训练的本质是关节力矩的锻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太极拳有句名言叫“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其实就是关节力矩在拳法各方位中的单体或复合的运行结果。我的太极拳“五步曲”训练体系与逻辑就这样简单叙述到这儿,拳法结构中的一个个小的环节在后面将一一细述。

    最后,我再补充一下,颈椎、脊椎、腰椎是老百姓出现伤痛最多最严重的部位,导致伤痛的原因基本上是工作中“弯腰低头”的习惯,导致而成了职业病。同样在武术锻炼中,“命门外突”与错误的“含胸拨背”和提倡扭腰脊柱发力等方式也严重损伤了它们。我说了,颈椎、脊椎、腰椎如同“链条”,是肢体骨架中最薄弱的,但却是负荷最大最累的部件,尤其是腰椎,一直弯曲腰椎脊柱一定大大加重了腰椎的重量负担,本能的左右旋转腰椎又参与其中,在物理上讲负荷过大也必定磨损过大,产生伤痛是必然的。至于颈椎伤痛有二个原因,一个是“弯腰”促使了“低头”,二是肩与背部的本能性断开,使平时背部的“横向锻炼”没有得到,一直处于纵向拉伸状态,造成背部骨架结构的纵向收缩,骨架结构的收缩必然导致骨架连接点“非正常”,从而导致颈椎伤痛。所以,颈椎、脊椎、腰椎如何锻炼,我已经归纳到“五步曲”范畴之内了。太极拳要求慢打并提出“刚与柔”和“节节分家与节节贯穿”,就是一个整体骨架环环相扣的训练过程展示。

    人到成年后,具备的身体力量已经基本成形,虽然经过刻苦的强化训练能增加三五十公斤力量,但一旦一段时间不训练就会马上退化。所以,我们锻炼身体或习练武术要去寻求“结构”的训练。众所周知,结构才是改变力量的要素。明白了肢体运动结构的训练,不仅对强身健体上更合理,也对修复关节伤痛的康复带来福音,尤其是在武术上大大增强了打击力与抗击打能力。而且练成的肢体运动结构,不会随时间的变化和年龄的增大而忘记、退化,也就是说练成的功力能持久保持。身体的锻练与练武是一回事,锻练身体需要框架结构才能有的放矢,同样武术的基础也需要框架结构,二者是一样,只是太极拳是用特定的招式,为训练肢体框架结构做载体而已。这些,就是我的太极拳训练体系与训练目的,最终你会发现,锻炼身体也是这么练,武术技艺是送你的,这也是习练传统武术的宗旨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极拳科学化训练--朱利尧聊拳:我的太极拳训练体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x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