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来到班里,学生们读的很认真,很投入,我正在暗自窃喜,声音却逐渐弱了下去,再过一会儿,就只听见少数同学蚊子般的声音了。
这是我们班的早读情况,可能也是大多数学校班级的早读情况。
我见过很多班级的早读课。好一些的班里呜哩哇啦,人声鼎沸,差一点的班级声音弱一些,有读的不认真的老师就让他站到教室外面读。
这也让我记起了我上小学、上初中时的早读课。到现在晚上有时候还做梦梦到自己早早的到学校上早读。
我小时候的早读很简单,只要你扯开喉咙读书就行,顶多就是背诵而已。如果早读没有声音或者声音太小,老师就会批评,这样,全班几十个人必定要扯高嗓门,书声琅琅,才算认真,才有气势。
现在想想,好多的早读课,无非是要把该读的读下去而已,顶多就是能背下来。至于别的方面的收获,比如读出什么味道来,似乎很少。老师呢,多数情况下则是威严地站在前面监督,有的时候就是盯背课文。
这是我们惯常的早读形式。
但是这样的早读形式,很明显效果并不是太好。整个早读大约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期间一直读很容易产生疲倦。
早读的形式如果变一变,做到指导有法,形式灵活,组织有趣,读书有效,是不是要好一些呢?比如:
第一、早读教师一定要指导有法。
学生早读,教师不能单单起一个监督的作用。
①教师要示范引领。文字优美的文章(包括英语),教师要激情诵读,带动学生。即使是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要有事可做,我以为,最好的就是自己也读书。
②教师要对早读进行设计和指导。早读的目标是什么,师生们都要心里有数,要明确。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早读采用什么形式,要不要教师范读,是激情诵读还是默读略读,教师都要进行设计和指导。
第二、早读的形式一定要灵活。
一般来说,小学早读时间一般是半个小时,初中高中早读的时间一个多小时。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没有这么长。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学生一口气读下去,读到下课铃响。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经典的文章诗歌,需要激情诵读,需要背诵。教师一定要范读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节奏,感知内容,体会感情,可以组织学生齐读、领读、自由读。形式一多,方法一活,学生就有兴趣,有热情,不容易犯困,不容易麻木。
一般的文章,完全没有必要放声去读。像小学的一些较长的课文,特别是语文课,如果仍然让学生出声朗读,太费神,太费力,学生容易疲乏,也没有多少效果。这样的早读课,就要按照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默读略读,重点在于读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概括,去品味,去理解,去批注。
总而言之,早读课该出声诵读则出声诵读,该默读则默读,该背诵则背诵,该思考则思考。目标要明确,指导要到位,形式要灵活,这样的早读课,才有趣味,才有实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