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我就逐渐卸载了手机上的新闻软件,毕竟在朋友圈里:陆家嘴的视频、北京的彩虹、广西的暴雨、洛杉矶的游行、日本的猪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入眼。
作为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朋友圈,我愿意看到我的朋友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见到我从未见到的事物,我会搜一搜,增长增长见识。
当然,无论是我的,还是你的朋友圈,总少不了一些装B犯,他们踏着缅怀的风越吹越远。
还记得,4月1日哥哥的纪念日么?真的是一岁一哭“荣”。我想陈志朋的内心是崩溃的。
还有科比退役的日子,是这样的,可能还有很多粉儿不知道他的号码和最佳战绩吧。
当然,杨绛先生走后,我也看到了这个:
我想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让一个人的智商低到如此地步。
作为一个读者,我只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和杨绛的《我们仨》 ,但名字却耳闻多年,也好奇媒体都会说写些什么,略微上网一搜,通篇皆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一百岁感言”等等,除了些旧闻新说,还有很多不是两位大师所言,正如死无对证,说也就说了。
其实,真的不必对一个刚刚逝去的人刻意太高(缅怀没的说,消费死者就是刻意),用“最”这个字来形容,更多的是反衬出评价者知识的匮乏、思维的空洞,因为对于当事人的不了解,所以词穷,所以才像歌颂一样去追崇。
杨先生的名气,除了其自身极高的文化修养,还源于她是民国那个文化辉煌时期走过来的人,又带有钱先生的光芒,又是天赐高龄,这本身就是新闻点,也造成了我们对她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消费。真正喜欢她的人,应该会知道,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被关注,活得安静些。
而有些人的跟风悼念,丝毫照搬照抄,确实有故意抬高B格的嫌疑,悼念文化人能显示自己的B格,但其实通过点蜡烛、转发一百岁感言的笔迹,甚至那些并非先生所写的鸡汤文,其实反而显得很LOW。
就事论事,我们的好多人文偶像去世或者退役,我们可以进行悼念。悼念并非你书读万卷,才有资格悼念钱钟书、才可以悼念杨绛,可能是偶然的你读过《围城》、读过《我们仨》,他改变了你对事情的一点看法,增加了你对生活的一些思考,这样的悼念才是有价值的悼念。
从艺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但请你不要亵渎他的作品,那是他们的产物,每一部作品都要经历如十月怀胎般艰辛,这也是一股子犟劲儿。
当然,对于那些抱着真心怀念偶像的人,你也完全不用嘲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你怎么会知道在他最难过、最彷徨、最无助的时候,他的偶像给了他多少支撑的力量。
王爽:作家协会、诗歌协会会员,签约作家,个人公众号:青年家。笔名:若有所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