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总让家长们觉得好成绩决定的人生,可能是最繁花似锦的人生之路,但未必拥有最幸福的人生结局。
前段时间,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率先为所有成绩不好的“学渣”正名: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
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
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
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宽慰被孩子作业气出心梗的刘先生,但却提醒着天下所有的父母:
不要苛责你身边那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他们虽然没有用成绩报家长一时的辛劳,或许是用余生要报父母一世的恩情。
也许你的孩子成绩差,以后不会有大出息,但却因无法走远,常伴你的左右,对你端茶倒水,嘘寒问暖。
不像那个成绩好的孩子,日后成了高精尖的“国家栋梁”,宿命可能只有远方,生活恐怕只剩匆忙,与父母的缘分只是路过。
待那时,失落难过的不只有父母,也有身不由己的子女。
国学大师季羡林,人生走到望九之年,仍无法释怀心中永久的悔: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年少四方求学,心想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毕业,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可是母亲生前也未必不后悔,她多少次眺望远方,盼着儿子归乡: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这种遗憾莫不是教育的矛盾之处,父母们总是期待着孩子有大出息。
可是当孩子真的为前程而去,又怎忍心让他放弃前程,把他拉回自己的身边陪伴?
请别再苛责那个来报恩的孩子。
就算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考试厉害,但是没关系,咱们踏实本分,健康善良,一家人温暖相伴,就度过平凡又幸福的一生。
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人生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