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读的是一篇教学叙事。我很少写教学叙事,一是感觉不知道写什么,二是因为不会写。今天读了权老师这篇文章,我发现了写教学叙事的一些方法。
权老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以一个具体的场景展开叙述的。先讲述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可唯独第一排的小杰在课桌里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权老师与任何一位老师一样,有愠怒、有失望,于是查看小杰在干什么。此时,权老师发现小杰在玩橡皮泥。权老师此时端详着小杰,他怯怯的眼神让权老师自然而然想到了小杰特殊的家庭情况。
接着,权老师详细描写了自己的内心活动。此处恰到好处地引入了李明老师的文章《老师别犯难,不妨让思维拐个弯》。通过思考,权老师选择了与李明老师同样的做法,用显微镜细心发现特殊儿童的闪光点,再用放大镜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这个时候还适时引入了卡耐基的名言,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后,权老师详细描写了解决小杰这件事的经过。权老师先真诚赞美小杰的作品,然后引出同学对小杰作品的认可(侧面烘托),再温和地询问小杰怎么能做这么好,小杰这时候正确归因,是因为自己看着视频一次又一次地做。最后让同学们讨论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玩具设计师,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得出课堂上要专注学习,将说教融于学生的交谈中。
再次,权老师讲述这个故事的结尾。小杰做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的三角龙,权老师询问小杰什么时候做的,小杰回答是利用午休时间做好的。透过这个小故事,小杰发现课堂上不能玩橡皮泥,最后的结果是小杰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玩橡皮泥。
最后,权老师对这个故事进行总结。教育需要激励和唤醒,小杰的改变源自于自己的改变,问题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注,正确的褒扬能够让学生充满希望。
读完这篇教学叙事,我感觉自己写的教学叙事跟权老师写的教育叙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权老师的题目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权老师的细节描写很到位,最关键的是权老师能够适时引入小杰的家庭背景(问题行为与家庭有关系),再引入卡耐基的名言。尤其是权老师还能够在温和友善地对待学生后请他人思考如何成为玩具设计师,这个过程是学生间的教育,将教育小杰的主角变成了其他同学。而小杰从同学的发言中,明白了如何学习,教育于无痕中真实发生了。
一篇好的故事,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一定需要让人难忘的情节。最需要的这个故事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智慧,让读者能够从故事中学会思考的能力。这才是能够发表的文章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也和张老师所说的,教育写作有独特性,不一定需要动人的文字,文从字顺就可以了。当然,细腻的描写肯定能够给教学叙事增添亮丽的一笔,当然还需要在文章中体现与学生的互动,毕竟,师生的共同成长才是教育所需要的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