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那个心理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影响最大,肯定非社交恐惧症莫属。社交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icsl theory of needs)最基础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通过社交才能够建立起自我的意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宅文化大行其道。社交似乎成了多余的存在,在整个芬兰基本每个人都患有社交恐惧症,缺乏社交最大的问题在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自我改造,失去自我意识,活不出自我而导致的内心冲突,又引发出其他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易经》里面也提到了,情志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在于三不: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上不在天就是没有了精神信仰。中不在人就是缺乏了人际交往,下不在田就是缺乏了跟自然界的沟通导致肝郁气滞积郁成疾,最典型的就是社交恐惧症,可见人际交往是多么的重要。
社交恐惧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可能会发展为余光恐惧症,或者是对视恐惧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能听出弦外之音,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能浮想联翩。因此导致情绪上的波动,思维上的混乱,人格上的偏差。
社交恐惧症会出现两个阶段的人格特质: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现讨好型人格,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变得有分量,变得更完美,变得被重视,不断地讨好他人委屈自己改造自己导致讨好型人格,到最后发现既讨好不了别人又为难了自己,进而自我封闭形成自闭性人格,表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自尊掩盖的是害怕被伤害的自卑心!
社交恐惧症给你带来的心理伤害是隐性的,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即刻重视。长期处在社交恐惧症状态下的人,会出现人格偏差:变的偏激极端愤世嫉俗,自绝于这个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的取向对,对世界的看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由此触发抑郁心境,会加深自卑的心理。最终可能导致你错过一段好的姻缘,错过一份好的工作,错过一切可能的美好,让你变得故步自封坐困愁城怨天尤人。
很多人认为社交恐惧症的根源在于自己口才不好,在于自己的学历不高,在于自己的相貌不够出众,但当你去锻炼自己的口才,增进自己的学历,改变自己的相貌,却不能从根源上改变社交的困局,在于人们一直把改变的契机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
意识疗法认为社交恐惧症的核心在于内在的自卑及自卑被揭露后的不安全感,进而由自卑所导致的限制性信念,比如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还没有说话的那一刹那,我在头脑里就下意识地产生了这样的信念:他/她一定会评判我,他/她一定会讨厌我,他/她一定会攻击我。当我开始相信头脑的信念,我们就会自我封闭起来,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深陷头脑的思维当中难以自拔。只能在头脑里不断的自我攻击,自我改造,自我批判。头脑改造头脑的结果,只会让头脑变得更加的混乱,进而就会在自己身上贴上各种各样的负向标签: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比不上别人的,我是不受欢迎的,我是不可能够成功的,我的存在是多余的......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理论里面提到了人的自卑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就是极端的自负,一种就是极端的自卑。前者是因为对于自卑的不自知,不知道自卑来自于哪些地方,是金钱的匮乏还是来自于物质的缺失或者是身体的残障。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潜意识层面要不断炫耀的东西,就是人们所缺失的东西,翻来你的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缺钱的人会炫耀钱,对相貌不够自信的人,炫耀相貌,对于物质匮乏的,要炫耀物质优越。这是对于自卑的不自知而导致的自大,是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弥补机制。另一种情况就是对自己的匮乏过于的自省而导致的自卑。
当自大跟自卑轮番交替上阵,导致处在社交恐惧症状态下的人群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赞就喜不自禁,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攻击就会烦恼不已,由此情绪波动难以抑制,行为表现出又亢又卑的:拿捏不好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掌握不了人跟人之间的分寸,时而觉得自己太重要,时而觉得自己太不重要了。
意识疗法认为这是过分向外投射自己意识的必然结果,你不能守住自己的内心,你就会一直被他人所牵制,头脑里面不断自我攻击:我刚才这句话是否得体?我的穿着打扮是否引起对方的反感?于是你的头脑想法跟你的行为就产生了脱节,在这种心身脱节的状态下,你会表现得张口结舌手足无措面红耳赤词不达意,当你越想控制这种状态,你就越是窘迫难堪!
你必须要弄清楚一个事实:无论你自卑与否,对于他人来说都无关紧要,你表现得如何得体,对于他人来说也无足轻重。因为他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也希望从你身上得到认可尊重跟重视,这就是社交的真相。
突破限制性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当你洞悉社交的真相,你就必须得付出行动。通过当下的行动加深对真相的认知,知道不是得到,只有做到才是得到,从认知到感知,才能够进而变得觉知,这就是意识疗法的知行合一阶段!
情绪行为疗法(REBT)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被公认十大最具影响力应用心理学第2名,第1名是卡尔罗杰斯,第3名是弗洛伊德)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因为父亲投资失败家道中落的他在青少年无疑处在非常自卑的状态,在与心仪异性交往过程当中总是有意无意感受到歧视与冷落,这让他在社交活动当中存在极大的障碍,他决定改变这种状态。
19岁的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用8个月的时间到公园里找100名陌生的女性聊天,不管这样做会让自己产生怎样的不适感,不管对方高矮胖瘦,不涉及对方的隐私话题,不评论对方的容貌,而实际上他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和100多名女性进行了交谈,他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就是他本以为大部分人会拒绝他,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愉快地跟他进行了闲聊,自己并没有被拒绝被歧视。其次,他头脑的那些龌龊的欲望荡然无存。比如刚开始跟她们聊天的主要设想就是:跟她们约会,定期与她们见面,同时和其中一两个人发生关系,和其中一人结婚生儿育女组建家庭。而在实际行动的过程当中,他的思想变得非常的纯粹纯洁跟纯净。
通过三个月的践行,内在不被发觉的优点被觉知,被引导进意识层面(阿德勒说:将潜意识带入意识的过程就是疗愈),因而建立起了内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从那以后跟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他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被对方的情绪左右,不被他人的意识所牵制。自己的言行就是内心的表达,这就是意识疗法的心身合一,那么在心身合一状态下的行为是自由的,举止是自在的,如行云般从容,如流水般优雅!这样也就突破了限制性信念,超越了自卑,自信就是最终的奖赏。
名词解释:
1)限制性信念:在成长过程当中,或者在原生家庭被父母或者是养育者所教导所形成的刻板的认知,比如:不能跟陌生人讲话!人不能太老实太老实会吃亏!限制心身思维的信念是头脑不断经过驯化的结果。
2)人格:人格是内在心理的外在反映,是一个人持续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集合,所以它是非常稳定的,斯坦福大学将人格分为九型所谓九型人格。我们常说:我以我的人格担保,就是基于人格的稳定性。但是当人处在长期被虐待的环境当中,会为了自我保护出现分裂性人格,同一个人也会出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逻辑思维,不同的认知方式。
3)觉知:所谓的觉知,在意识疗法里面解读为带有意识的来和看,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像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往往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洞若观火,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茫然无知。如果我们能够保留一份觉知的去看待自身的事情,就很能够客观的去解决它面对它,而不会在思维的催化下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觉知也是打破过去思维惯性的一个方法。过去的思维塑造头脑当中的一系列标准,我们必须遵循这些标准去生活。那我们就会把自己局限在比较低层次的心理维度。意识疗法专栏里面提到的一根铅笔横挡在蚂蚁的面前对它来讲是天崩地陷的大事,这是因为它所处的维度比较低,但是如果上升到人的维度,那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即便经历同一件事情,有的人可能会天崩地陷,有的人风轻云淡,在于每个人的心理维度不同,觉知这就是上升到更高的维度超越限制性信念跟二元对立的标准。
陈了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创始人,自我心理疗愈发起人,意识疗法跟森田疗法认知疗法CBT一样是心理疗愈的体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识疗法它是自我心理疗愈的体系,旨在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处在各种心境障碍下的人们,肉体的痛苦可以通过生理治疗,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远的,当每个人长大时都会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为人的一种常态。通过意识疗法的践行让更多处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们,获得内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于情不惑于心的力量,不恋过往不畏将来的力量,出离头脑活在当下的力量,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