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无成,又事事不顺眼,挑起毛病来头头是道……”看完马德的文章《批评的声音》时,被文末的点评触碰心底。想起身边的人,不就有这样的吗?
挑毛病的人,主要还是不成熟,看不惯又做不好,觉得世界处处敌对自己,殊不知从不向内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成熟的人才到处吵架,见谁不爽和谁吵,走到哪吵到哪儿。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愤世嫉俗的样子。心情好了我笑着,心情不好我顶着一头阴云,和人交流冷不丁撞枪口上,那是你活该,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你就是发泄的垃圾场。细细想来,这样的人,还是心态出了问题。个性突出的人哪里都有,保留还是发泄是个人素质问题,对谁发泄更是考验人格的时候。
有时候,突然被别人踢了一脚,莫名其妙,其实是别人的负能量爆棚,你成了兜底者。这样的时候,还需静心凝气,最高级的涵养便是不予理睬,管他凶神恶煞,我字安然自若。正如余光中被李敖骂了几十年,他从不还口,并非心虚,而是余光中作为一个儒雅的诗人,他淡然处之。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于话多。在李敖公开批判余光中后,记者旁人纷纷想要围观余光中的反应,但他却意外地平静。要想回击李敖,也仅仅靠一句话就可以了。他说:"我不回答,表示我的人生可以没有他;他不停止,表示他的人生不能没有我。"轻飘飘的一句话,杀伤力却极高。在旁人看来,李敖再辩解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你看,智者的回应往往让声嘶力竭者偃旗息鼓。都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也不得罪一个小人。君子有正气,即使有错敢于承认,辩解过后仍是和气。小人则不同,他与你缠绕,那就是没完没了,况且是不择手段,胡搅蛮缠,这完全是对你的精神内耗,与其纠缠,何必浪费时间在其身上。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互相看不上,但有些人是分的很清的,譬如王安石和苏轼,虽然两个人政见不合,但并不影响两人的互相尊重。苏轼与王安石是真正的君子之争,一方面,他们的确政见不同,另一方面,他们又实在惺惺相惜。当年苏轼身陷囹圄,王安石非但没有落井下石,他还特地托人带话给宋神宗说:“圣明时代,不可杀有才华之人。”宋神宗毕生所愿是当个名垂青史的明君,所以王安石的这句话,对他很有杀伤力。作为当时北宋文坛最耀眼的两颗巨星,在性情和学问上,他们是彼此欣赏、彼此认同的。只是碍于苏轼是罪臣不可离开黄州,而王安石又年老体衰不便赶赴黄州,这才一直未能见面。你看,我可以不赞成你的政见,但我欣赏你的才华。这才是君子之争。
往往带着戾气的人,是不成熟的小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顾他人感受,只图自己舒服。其实也是可怜人,愤世嫉俗本来就与周遭敌对,把自己降于冰窖,与世界为敌,举步维艰。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一个人,你没有本事如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畔建个小房子独处几年,不与人交流。那是他在于世界、与自然、与哲理交流,果不其然,几年后,当《瓦尔登湖》问世时,这部作品给沉迷于世俗的人当头棒喝,引发无限思考。大多数人还是活在人群里的,你有社会关系,你有人情世故,总不能如套中人一样藏起来吧。
所以,收起你的戾气,管理好你的坏情绪,随身携带“小太阳”,成为行走的能量包,你的磁场会好起来,你的人缘会好起来,无需讨好他人,风轻云淡,正如那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