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复联3,你陪孩子看彩蛋了吗?

复联3,你陪孩子看彩蛋了吗?

作者: 凤语凤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5-26 02:14 被阅读23次

    “都怪你,我错过洛基的死......呜呜......”女儿小文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哭出声来。

    “对不起,对不起!”我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道歉了。

    孩子是个漫威迷,《复仇者联盟3》一上映,心心念念要去看。时逢自己休息,网上订了票,来到电影院,我这个马大哈,应进1号厅,结果我推门进了2号厅。

    等发现这个错误,电影已经开播5分钟了。我哪知道,她口中说得又帅又厉害的男神居然开场就挂了。

    “你让我错过洛基的死,我说进错了厅,你还让我再等等……”,小文第八遍低声抱怨我时。

    我沉默了,因为我察觉到有一个声音响起:“小样,你还有完没完了?大不了,明天再重新买票,不就5分钟吗?补给你!烦不烦啊?”

    1.是孩子烦,还是你自己hold不住?

    是不是你跟我一样,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急于想要解决问题,但是你发现孩子还是在那个情绪里。

    看着坐在我身旁还在生气的孩子 ,我确信我爱她爱到如果她遇到什么不好事情,我恨不得拿自己的性命去换,可是,为什么当她抱怨,唠叨,闹脾气时,却让我如此烦心甚至无法忍受呢?

    除了烦,我还有嫉妒,因为当我小时候,我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爸妈会立刻强行叫停,“你还哭,1、2、3......”随着母亲伸出食指对我发出的命令,我不得不强行压抑自己的难过,强行使自己由嚎啕大哭变成呜咽抽泣。

    周梵老师在《彻底走出原生家庭引力》中也谈到,当父母自己小的时候,出现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释放,或者被他们父母接受。那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无形积攒了很多的负能量,无意识的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常常厌恶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但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却无意识的继承了他们的行为,思维模式——父母曾对我们大吼大叫,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也忍不住咆哮,父母对我们严历,我们也会无意识要求孩子上进,而孩子也会迅速的吸收这些模式,重复我们的经历,这又不仅加剧了我们的痛苦,还让我们陷入自责。

    为什么我如此生气,我尝试让自己停下来,原来我认同了一个观点:哭是不好的,因为这说明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这让我跌入“限制”与“无力”的陷阱中。

    显然,我一个期待,期待孩子能够配合我,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让我觉得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懊恼感,愧疚感。而孩子的原谅会让我好过一点。但她不依不饶的态度,让我觉得权威感受到挑战,让我又羞又怒。

    凡是学习成长的人都知道接纳孩子的重要性,这让我拼命的压抑自己的烦燥,表现出接纳的样子,其实变成一种伪接纳状态。

    "仅凭进错影厅这件事,就说明我不是个好母亲吗?"

    “你是在更注重孩子的感受,还是更注意自己的面子?”

    “孩子有情绪压抑还是释放,哪个更好?”

    “承认错误,真的会降低你在女儿心目中形象吗?”

    “接下来,你可以做点什么?”......

    周梵老师在《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这本书里写道:“当我们敢于深入地自我探索,面对自己,看懂自己时,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己,你做的选择才是你真正的选择,而不是在命运车轮推动下你的自动化反应,这时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与其伪接纳,那还不如真实一点,首先,我完全感受自己那个自责,懊恼,羞愧,生气的情绪,并对自己说:“有一种挫折感现在想要吞噬我”,这样我就产生两个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清醒的我,觉察的我。另一方面则是挫折、生气的我。

    此时,那个清醒的我就有机会客观的,自主的去认清如果没头没脑就任它们发泄的害处,安稳自己内在的攻击冲动,而其产生良性结果。

    这就是周梵老师曾说过的,当陷入任何负面的情绪,感受它的同时至少抽出1%的意识不去认同它,当你看到自己在生气时,你就不认同那个情绪是你,那个思想是你,......接着你就有机会重新做选择。

    “对不起,真抱歉,你这样反复的说,让觉得自己糟透了,我根本无心看电影了,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你好受点?”当我的情绪稳定后,我发出请求。

    “没事了,你只要听我说就好了。”听了小文回答,我明白,女儿需要我充分听到她的情绪。我决定尝试去做。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我放下孩子不要再生气的期待时,她很快安静了,接下来她要么激动人心跟我分享蜘蛛侠有多帅,要么痛苦万分表达星爵士之死她有多难过......。

    好容易她没发声了,我便听到一阵啜泣声,随着银幕里的英雄一个个牺牲,她痛苦万分的左手抱住头,右手捂着嘴,哭得越来越大声。以至于前几排的观众频频循声望来,我很尴尬的扶住额头,条件反射般地想劝她:"别哭,傻丫头,那都是假的!"。

    难道她不知道吗?你了解这些人物对于她的意义吗?你体会她投注在这个影片的吗?别人怎么看重要吗?......

    这是她要体验的,而且从身心的角度来说,哭泣对我们来说是有保护作用,哭是心理上的一场解救,疏导,让自己的内在有更多的心理空间。

    于是,我轻轻的打开背包,默默地拿出餐巾纸,递了过去。“他死了,我不想他死了。”她呢喃道。“恩,是的,我感受到了,很遗憾!恶霸太强大了!”我回应到。

    孩子什么也说,但我知道我与她的关系上的连接又更近了一步。其实情绪本无好坏,任何一种情绪,都在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只有你习惯性的情绪反应,让自己失控,它才不好。所以,别嫌孩子烦,而去看看为什么自己hold不住。

    2、你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在挫伤孩子?

    “请告诉我,你们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最近的一次为孩子进行的青春期教育讲座上,我跟在场的孩子做了一个认知树的游戏。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很多孩子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即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或缺点。自我认知是一片空白。他们画了一个茫然的自己。

    第二种情况,很模糊,写不出三个优点,写出来的是:我是调皮捣蛋的,胆小的,拖拉磨蹭,粗心大意..... 这些有着负面标签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居然占大多数。

    第三种情况,孩子看起来比较自信,但大部分写的都是他的特长——我会说英语,跳舞,我会打篮球......可是除了特长,那还没有什么,他们对自己的性格特质没有更多的了解。

    “我没毅力,学习不.....”这位勇敢举手,拿着认知树上台分享的女生刚开了个头,我就示意她停下来,重申是按游戏规则只可以写三个以上的优点,不要写缺点。然后听到下面一片此声彼伏的声音:我没有优点!

    我是没毅力的,我是学习不用心的.......”那么谁告诉她自己是个这样的孩子?你为什么会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呢?”

    孩子回答是家长给了他们这样的认知。更让我惊讶的是,她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我认为父母看到的自己,才是真的自己,我并不相信自己看到的自己,我就像个灰暗的人,看到一个灰暗的世界。”

    当我问她喜欢什么时,她两眼放光:“服装设计师,”但随及暗淡下去:“我妈说,这简直是不切实际,完全不可能!”

    “那么你认为呢?”我问道,“他们是这样说得,所以我也没有这个信心。”孩子回答。

    “不,宝贝,我是问你怎么想的?不是你爸爸妈妈。”我不甘心继续问,“我当然觉得想实现,我想说试试看呗!”

    父母可能有千万个道理,让孩子相信他们是对的。所以我不想用仅有一个半小的讲座来讲一大堆道理,让孩子在各种道理中冲撞迷惑不如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感受,遵从自己的感受。

    一幅禅修塔罗牌,摊满桌面,我邀请孩子跟我玩个游戏,让她闭眼畅想自己梦想,然后抽三张牌出来。孩子很快照片,坦言畅想自己的梦想觉得特别舒服。

    “老师,为什么,这张牌里的人跟我一样是个灰色的人,但他的眼里却看到是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位同学被其中的一张牌深深吸引,她瞪大双眼看着我,还没等我做出回应,她自言自语道:“好像在告诉我,这个世界并不是我看到的那样,原来这么美,这么好!”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不断引领孩子们去看到自己的优点——爱帮助别人,有集体荣誉感,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善于动脑筋,活泼,可爱.........。他们坦言,越练习越发现自己倍棒,对学习和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

    作为父母与孩子每一次互动(说得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是孩子将来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基模,也直接决定我们是在帮助孩子建构健康的人格还是摧毁孩子的人格。

    所以,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需要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孩子?”

    3、你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

    走啦,电影放完了,都打字幕了,快起来!”电影的片尾曲刚放,很多家长便迫不及待的催促孩子。

    “还有彩蛋呢?”孩子请求陪同的大人等一下。

    “哎呀,不会吧!你看现在几点了,我还要......不行了,没办法,走了。”在现场我会听到各种版本没办法,做不到,各种不同焦急语气的催。

    于是影院的人开始陆续走出影院 ,我始终坐着没动,长长字幕一幕又一幕,看到空旷的影厅,孩子有些不耐烦,起身要走,我鼓励她坚持住,告诉她没关系,我会一直陪着她。

    她不耐烦的跑到前排,发现一个也留下来看彩蛋的姐姐,于是三个人一起等着看彩蛋,看到彩蛋她开心极了。

    “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可我就是做不到,性格使然。”

    “自己不自信,所以孩子也不自信,感觉真的照顾不好孩子,怎么办?”

    “我的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啊!”

    我常常听到不少家长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表达对频发冲突的亲子关系无力感,同时也用类似没办法来持续这种状况。

    我会开玩笑的问他:“知道百姓热议习近平直抵人心的10句话吗?”,趁对方摇头之际,我给出答案:“我们都做不到,让谁去做?”

    我知道,我做不到,根结在于你没有想做,所以不做。试想如果掉到水里,你会拼命挣扎游出来。如果你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只有三天,你会做些什么呢?......

    在讲座上,孩子们分享到父母都希望自己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为国家做贡献,而我想说,你想要孩子像爱因斯坦那样优秀,那么父母也要像爱因斯坦的母亲那样足够开放和耐心。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学生。他常常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子。

    他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发呆。亲友们不安地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

    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讲,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他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教授。”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聪明、活泼、勤奋和充满活力,且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她非常重视学习,鼓励孩子要尽自己所能探究、质疑世界。

    他坦言对探究事物背后隐藏的世界发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探索,也是5岁的一天,母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玩。

    你希望孩子爱看书吗?

    那请你一有时间就坐在书桌前阅读;

    你希望孩子尊重交通规则吗?

    那你就不要闯红灯;

    你希望孩子积极乐观吗?

    那请你面对生活的磨难不要轻易抱怨;

    你希望孩子学会担当和负责吗?

    那请你做错了事也向孩子郑重道歉。

    如果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上班如上坟,下班玩手机,助力孩子成长简直天方夜谭。

    最后,一句:“我做不到啊,没办法”来自己开脱这本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我们当然也不可能给到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所以今天问问自己有什么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树立榜样?

    因为你就是孩子的路牌,有你的智慧陪伴,孩子便有信心,有能力去发现属于他的一个个惊喜的彩蛋。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祝福所有的家长朋友和天底下的孩子,节日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联3,你陪孩子看彩蛋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cs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