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一部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小红书上有人推荐的。香港导演尔冬升的作品。
影片以一位老人杜思翰,寻找,六十年前被母亲放到孤儿院的妹妹杜思珩为线索,展开。
因为他的母亲一生都在寻找这个女儿,直到患上了艾滋海默症,还是念念不忘这个被她丢在孤儿院的女儿。
杜思翰为了完成母亲的这个心愿,靠着有限的线索,最终找到了已经在蒙古草原生活了六十年的妹妹。
而妹妹杜思珩,从离开妈妈的那一天,就在期盼妈妈来接她回去,哪怕在蒙古的被领养的家里生活了十年,成为十几岁的大姑娘,还是想着要回到孤儿院去,要见到母亲,哪怕是问一下妈妈当初是故意还是无意把她留在孤儿院的。
只可惜,她的执意与固执,最终差点掉了流沙的漩涡里丧命。只是,她的命,是领养她的家庭的一个哥哥的命换来的,因为哥哥那木汗为了救她,自己陷入了流沙的漩涡里,再也没有上来。
后来杜思珩改名为那木汗,再也不提找妈妈的事了,已经把蒙古的领养家庭的父母,当做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此一辈子扎根在蒙古草原,成为一个个地地道道的蒙古人,把之前的所有的记忆都抹去,再也不要提起。因为那个杜思珩已经掉入流沙,她现在就是那木汗。
这部影片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自然灾害肆虐全国,长三角地区人民涌入沿海各大城市,南方城市育儿院收留了很多孤儿,超出了承受能力,远在蒙古草原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把这些孤儿接到蒙古来领养,效果会更好,承诺一定要把他们养活、养大、养壮。
三千孤儿在特殊情境下入蒙古,草原人民养育他们长大成人。关键时刻,草原人民纯朴的性格,凸现出来。他们积极地想要领养这些孤儿,把这些孤儿都培育成人,为国家做出贡献,蒙古族人的真诚和善良,让人感动。
影片的名称也很有深意,《海的尽头是草原》,可以说那些从上海孤儿院转到蒙古草原的孤儿们,最终都在蒙古草原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最终都在蒙古草原上度过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他们的尽头。侠义的就是上海孤儿院的孤儿们最终都把蒙古草原当成了他们的家。
里面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比如萨仁娜一家带杜思珩去看祖父时,为什么养父跟杜思珩讲一段他家的历史呢;还有在杜思翰要问杜思珩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时,他们为什么要隐瞒她还在世的事实,最后又说出来?觉得这个安排有点不合情理;另外,妈妈找了妹妹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而杜思翰怎么一想找,线索就有了?……这些地方,都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也许我看的不够深刻。
总之,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影片,有好多情节还是令人感动的。
有三个感受:
01真情永远会打动人。杜思珩一直都不接受被领养的事实,但是在萨仁娜一家的悉心呵护下,最终还是在这里长大。
02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感情。杜思翰虽然小时候用了一点小心思,让母亲把妹妹丢在了孤儿院,可是他内心里,应该一直怀有愧疚之感,不敢去面对。在得知自己生病时日不多了,还是决定要去找妹妹。谁都无法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
03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杜思珩的妈妈,在无奈之下,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给孩子一条活路,把她放在了孤儿院,想想那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举动。后来一辈子就一直在寻找这个被她丢弃的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