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没有志向,很难成就大业,即使成就小业,没有志向也只能是一事无成。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什么能成就大业?
看他十岁时写的一首小诗
天井
天井四四方,
周围两米长。
池中清清水,
小鱼两寸长。
只喝井中水,
永远长不长。
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少有大志,他少年时就意识到目光不能短浅,要走出去,见识大世界,他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阻止他改变自己,改变中国的思想,后来成就非凡。
他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十三岁时写,当时他父亲让他学会算账,继承祖业,种地。是他的母亲支持他走出去,学习更多知识,改变自己。他为了让父亲看到自己的志向,就写下了 这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如下: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
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回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
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
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