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很火,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经济现象。
很多行业和模式开始打着共享的旗号,美其名曰赶这个共享的风口。
为啥会催生出“共享”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过剩”产能,人力、物力、不动产等等。
“共享”就是要将这些过剩的产能进行合理化配置,减少浪费。譬如共享出行,就可以减少车辆的急剧增加。
过剩产能的出现,一是因为现代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二是因为安全感的需求。只有自己拥有了“所有权”,才能感到安全。
共享其实是建立在打破人传统安全感的需求之上产生的,不拥有了“所有权”,依然能感到安全。
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是产生共享的基础。用多余的“所有权”去置换别人的“使用权”,是共享的核心要义。
看是真的共享还是假的共享,从这点儿出发,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不过,即使都是真的共享,也不都是一样的。举例来说,滴滴打车和小黄车虽然从表面看都是共享,但是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滴滴打车中,构成运营的基本要素是滴滴司机、车、乘客,车的所有权属于滴滴司机,车的使用权属于乘客。滴滴打车仅是一个平台方。
而小黄车中,构成运营的基本要素是自行车、骑车者,自行车的所有权属于小黄车的平台方,使用权属于骑车者。小黄车平台方不仅是平台方,还是自行车的所有者。
因此两者之间就产生了非常大的不同。
虽然都是共享,小黄车其实是半共享,它的本质里刻着租赁两个字,只是用移动信息化的方式置换了概念。
依我来看,这种半共享模式下,并不能达到共享最本质的目的。
小黄车本身并不是过剩的资源,而是被生产出的资源,从减少浪费的出发点来看,它反而违背了共享的意义,再加上资本的竞逐,使它们成了真正的过剩资产。
看看现在到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这就像是对共享的一种巨大嘲弄。
我更喜欢类似滴滴、优步这样的共享模式,在不增加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将闲置资源重新配置,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
当然,我对这种模式的肯定,并不代表我对这些公司的肯定,前几天我才刚听完滴滴司机对滴滴公司的吐槽。
利用已有的资源,最大化地进行开发,产生全新的价值,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这才是共享经济应该做的。
启动中的春筱优品,就是我在对共享经济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实体化运营思路。
不单打独斗,不局限单一功能,多种模式结合,春筱优品想要做的是搭建多元化场景,而不只是将产品简单聚合,简单售卖。
场景只是用来共享,共享就会多元,多元就会创造价值,接着就会延伸出更广阔的空间。
春筱优品,共享就能共赢。
春筱,欢迎你的加入!加君瑞个人号:junruizz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