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78625/7460c8bdc248e1cd.jpg)
继续阅读张爱玲的杂文。
张爱玲的创作观在她的杂文中逐渐显现出来。她说,她是一个没有太大热情不太负责的人。因为家庭给她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作为父母,如果没有能力给后代良好的教育和爱的家庭氛围,就不要茫目地创造生命。她是以自然界众多生物的繁衍与弱肉强食的优胜劣汰,委婉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的。说人是高等的动物,但仍然不能脱离动物的习性。人身上具有的动物性,注定了无私的付出爱和残忍地不负责任共存。她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记录着琐碎的日常生活。她写她熟知的人和事,透过她的心灵,观察着生活的细微变化。很随性地插入对某个人某件事的印象和看法。她写了她接触到的食物,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战役战乱场面。虽然获得的家庭温暖不多,但在炮弹轰炸,生死前途无处安放之时,还是会想到家的安适。张爱玲写这些杂文的时候,一定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经历过爱情之后,也并没有养育过孩子。因此,她也就不会了解,爱情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自我感受。长长的一生,维系爱情的是责任和义务,还有两个人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性格的磨合和几千次的痛苦挣扎。最后了悟,婚姻需要双方的共同成长和维护,才能走向看似完美的终点。一地鸡毛的琐碎,正是文学要呈现出来的细节。对于孩子,无论如何呵护,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从来都不会获得完全一致的感受,因为人不是活在真空中,人活在不断前进变幻中的社会。每一个孩子,都会不满意自己父辈选择的教养方式,无论怎样,都会有缺失。不过,张爱玲成长的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和今时今日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人性在千百年进化之后,依然保持其属性。这大抵就是社会的各个族群,都必须绵延留存,人类生活才会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更繁复,轮轮转转,缺失才是完美。如果一个家庭事事周全,欲望再也没有拓展的空间,人活着也深感乏味。正因为有了缺失,在努力寻找方法完善,人才有了奔头,才会燃起积极的信心。
昨天还是阳光明媚,今天雨说下就下了,那滴滴嗒嗒的雨,敲打着地面,像忘记关掉的水笼头,哗啦啦,哗啦啦地没个停歇。人心也是如此,瞬息万变。你能捕捉到的那点喜悦或哀愁,能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像用相机拍照定格住,是幸运的。还有那么多的流失,又怎能抓到留下呢?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感受,多几种滋味,就算没有白活一回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