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移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把用于甲事物的量词移用于乙事物。量词移用打破常规,是量词和名词的一种超常搭配。旨在通过量词的移用来适应特定的修辞需求,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它不仅可以把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还能鲜明地体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使叙述更具变化和创意且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给语言增添幽默、风趣的情味。
量词移用的例子包括:“一簇朝霞”,将“花”比作“朝霞”,并将原本用于“朝霞”的“簇”量词移用于“花”,形成的表述,以此来形象地描绘花的繁茂和美丽。“一面夕阳”,将“夕阳”比作“手鼓”,并将原本用于“手鼓”的“面”量词移用于“夕阳”,以此来形象地描绘夕阳的圆润和安详。“一柄一柄长剑似的尖叶子”,将“尖叶子”比作“长剑”,并将原本用于“长剑”的“柄”量词移用于“尖叶子”,以此来形象地描绘叶子的尖锐和锋利。这些例子展示了量词移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打破常规的量词使用,使得语言表述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雷在山头跑,雨在浪尖跳,半山烟云一江风,捧出串串湄江调。(寒星《湄江小调》)【用量词“串串”修饰歌声“湄江调”,是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超常搭配现象。歌声,唯有成串才能捧出;在雷跑、雨跳的自然环境中“半山烟云”、“一江风”交织而成的景色,才会如此旖旎动人。雷雨交加,烟云迷濛中的“湄江调”,雄浑、幽深,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22)一岭一岭,波涛向我涌来,我张臂开襟,拥抱大海。(孔孚《东行掇拾·母与子》)【“一岭一岭波涛”含有浓厚的比喻色彩。名词“岭”移用作量词,描写波涛,具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美感。既有岭一样的高大雄壮,又有波涛的汹涌激荡。】
(23)一“窝”孩子,像一窝小猪,不给吃,就哼哼。(方冰《春荒》)【“一窝小猪”说得通,“一窝孩子”似乎不合情理。可是在困顿、贫穷的家庭里,众多幼小的孩子正需大人喂养,于是一个“窝”字,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写出了迫于天灾人祸的愤懑心情。】
(24)一星嫩绿,钻出土层。它纤细,却像/尖尖的针锋。(郭欣《春歌·幼芽》)【名词“星”移用作量词,开拓了读者的想像空间;“星”与“芽”之间有何联系?读者可以凭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品味其间的情味。】
(25)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鲁迅《示众》)【用“一座”修饰“背脊”,背脊的宽阔、雄壮立刻显示出来。量词移用有时具有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作用。文例中的“一座”使人联想通感手法的九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