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我们在上学时学习一个公式的过程:
我们会有一本教科书,上课时听取老师的讲解,有时会听的云里雾里,有时会豁然开朗,实在不行就死记硬背,至少理解公式中每个字母的含义。接下来老师会给出练习,直接套用公式解决,和其他条件放到一起来使用,并对我们的结果进行纠错指正。最后就是掌握知识,期末考个好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会不断问我们是否听懂了,也会利用练习或者考试来检测我们的掌握情况。
这也是整体性学习的一个顺序,获取(教科书、老师讲解)——理解(每个字母的含义)——拓展(和其他知识一起)——纠错(对错题进行指正)——应用(期末考试),在每个过程中也需要有测试反馈,帮助我们更好的地理解学习内容。
一、获取阶段:
获取就是接收信息的过程,获取目标是简化信息,尽量压缩;增加所学知识的容量,阅读100本书肯定要比两三本书知道的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让速度与信息的吸收性价比最高。
二、理解阶段:
对于公式中每个字母理解是最浅显的理解,但我们不能止步于理解,而是超越理解,将所学的公式应用于生活。
所以还需要继续以下阶段——拓展——应用,理解知识的原理,能够拓展,并应用于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
三、拓展阶段:
拓展才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可以将所学到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关联到一起,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包含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知识从何而来?结论来自何处?可以牢牢锁定知识。
知识不会孤立地存在,横向拓展是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比如与此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知道了周长公式,那么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我开始理解的纵向拓展是深度拓展,本书中纵向拓展是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比如将一个公式与一个自然事件相联系,或者想想地震的预测和八国联军有什么相似之处?纵向拓展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也很有难度,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四、纠错阶段:
错误的联系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纠错就是在整体性知识网络中做修剪工作。比如在纵向拓展中,我们利用比喻来理解知识,但不是每个比喻都那么尽善尽美,我们就需要删除一些不存在的联系,纠正我们的结论。
纠错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包括阅读哪些与你观点相反的书籍,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等等。
五、应用阶段: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生活,才是发挥它增大的价值。而且学以致用与生活中,也肯定要比纸上谈兵学得好,更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六、测试阶段:
以上每一个阶段都要对自己进行测试,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进行反馈。
获取阶段测试——我以前知道这个知识么?
理解阶段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么?
拓展阶段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
纠错阶段测试——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
应用阶段测试——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
除了学习公式,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学习,这个学习的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一直想要学习EXCEL表的函数但是只停留在想的阶段,在工作中处理数据时太麻烦了,就想到了表格里应该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把相同名字的数据引用过来,这样就能省很多时间。
根据这一想法,我就在网上搜集,尝试描述出我的问题,然后在页面中找到我想要的vlookup函数,在找到表格数据进行尝试,是否有误,当实现了我的想法时,就去理解这个公式的意义,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运用到这个公式。
后来在数据小组统计打卡数据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利用统一的昵称来进行这个工作处理。回想了一下这个学习过程,我的学习顺序应该是:应用——获取——测试——纠错——理解——拓展。
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中,这时的应用需要从书本的纸上谈兵转移到生活战场中。
很多时候,这个应用,也是我们学习的动力,需求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再找到适合我们的高效学习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