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幸福的意义
人和人之间的充分的感情链接,是我追求个人幸福人生的三大标准之一;
从这点讲,我是个有福之人。
每到关键节点,方向感缺失,朋友总会指点迷津;
每当失意不顺,成就感丢失,家人总会无限支撑;
每逢困惑迷失,价值感混乱,长者总能开智明理……
新朋旧友、亲人尊长的挂念和期许,已然是我不断成长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2、来北京的原因
世界的发展看中国;
中国的发展看北上广深这些巨大型城市;
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一定要走到一线;
要立在时代潮头,一定要立足前沿;
北京就是一线,是头部,是前沿。
关键一点,我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
再次感谢一遍我的家人,我的爱人,我的儿子,我爱你们。
二、美女指路
好未来,K12教育的领导者。
中关村,转型中的中国互联网圣地。
终于见到我们大威海的美女汉子,在她繁忙一天里愣是抽出了3个多小时陪我聊天,一个劲的传授北京折叠的玩法。
感谢大熊美女给的建议,特总结如下:
不要自我设限,方向清楚,目标明确,策略有效,平台要大,躬身练功,蜕变可成。
三、家国情怀
接完快递,修完电脑,骑上膜拜,一头杀向北大东门。备注下,处于对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尊重,我是推着自行车进的校门。
9月12日,我又一次遇见了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老先生。
林老从非洲回来后,搞了个南南学院,他亲自挂职院长。用他出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同时把我们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搬到了我们非洲兄弟的国土上。有3个国家初见成效。
另外,林老的新结构经济学也终于立派步道。
接下来我们总结下今天晚上的林老给北大国发院上的一堂经济学方法论的课的内容。
今天的内容叫做:“本体与常无,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1、核心观点罗列:
比较优势理论
经济学学习方法论
读书及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不要坐在金矿上面挖煤矿。
有而不有为之真有,无二不无为之真无。
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逻辑体系。
所有的理论都是刻舟求剑。
认识世界,不能依靠理论。
2、课堂笔记整理及我的思考
2.1 不要坐在金矿上挖煤矿。
读书为了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混一口饭吃?不是的。
我们要明确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追求实现祖国的现代化。
同时要明确我们读经济学的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我们逐渐认识怎样来经世济民。
首先,要从学理论开始。理论,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逻辑体系。
那理论怎么来的?理论是学者对过去现象的观察,了解背后的因果,把因果说出来。
亚当斯密,国富论,就是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因果分析。
看不见的手,需求供给,追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些都是在那个时代的约束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这些结论和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和指导社会经济活动。
2.2 任何理论都是刻舟求剑。
理论是对过去现象的观察。
过去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观察,和刻舟求剑道理一样。
学理论是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不能做到,要看前提条件变不变化?
2.3 我们现在的理论都来自发达国家。
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前提条件,法制化条件都不同。
经济学里关于经济转型的分析:
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用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升级。
说白了有2个手段: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技术拿来用,产业靠引进。
但是,国家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因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式不一样。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有区别和不同的。
对技术的态度:发达要发明,发展中国家要靠引进。
例子:凯恩斯主义出现条件,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当时的资本紧张,说白了2战让手里的资本缺乏了很多。
所以,我们认识世界,不能依靠理论。
每一次观察世界的时候,你都必须想出生的婴儿看世界,你才不会被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限制过去的限制。
要不断学习,因为有变的,也有不变的?
经济学任何理论都是对现象的描述,不能拿理论作为观察现象的工具。
2.4 任何理论都有不变的体系。经济学中不变的是对人性的认识。
只要十个人,有选择,都会选择他所认为最好的,就是所谓的理性。经济理论体系,从亚当斯密来,人性(理性)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行为经济学也好,脑科学也好,都是基于人性出发,都绕不开理性这个假设。不论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于是在金融市场中,有从众现象,有羊群效应。
在当时给定的事实和条件之下,最好的选择。
给定的资源和条件,理性就是选择最好的。
例子:从北京到上海。
首先要看预算;
方式有很多:走路,开车,坐火车,坐飞机,有了条件自己开飞机。
比尔盖茨和我们的选择不一样。因为预算不同。
选择先是因为个人的条件,再根据手中的知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
经济理论讨论,一个老百姓,大到国家,都是选择最好的。
经济学是个选择的科学。
世界是在变动的,条件是在变化的。
2.5 有而不有为之真有,无而不无为之真无。
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假设。
不能把理论当做不变的东西,应把理性当做不变的本体。有本体不能当做不变的东西。
无二不无为之真有;不能忘了理性这个选择
2.6 理论的进展来自现象的变化。
60年代之前,凯恩斯解释的很好。
2.7 现象的变化带来理论的革命。
因果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2.8 21世纪,中国会变成经济学的研究中心。
1776年,国富论在英国被提出。
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师级经济学家绝大多数在英国。
3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人或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
为何,大师会在英国和美国呢?
因为那个时候的英国和美国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
2.9,经济学是解释现象的体系。
理论体系要越简单越好。
什么是重要的理论?
解释重要现象的理论,就是重要的理论。
能够真正把它背后的因果解释清楚。
什么叫重要的现象?
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的现象。
为何有种说法:美国经济打个喷嚏,其他国家就犯了重感冒。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中心在英国。
10,家国情怀。
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理论成功的利益例子。
2025年,中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1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类似。
不要坐在在金矿上面挖煤矿。
挖煤矿是沿现有发达国家理论研究;
挖金矿,根据现有中国现象去研究,把这些经验,讲中国为何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能发展出来,这个现象解释清楚,就是牛人。
解释中国现象的理论就是重要理论,提出最重要的理论的人就是经济学大师。
解释中国现象是大机会
所以我们要以一个常无的心态来看中国出现的问题。
认识到任何现象背后都是人的现象。谁是最后的决策者,决策者是理性的,选择是不断在变得。
近水楼台先得月,生活在时代的人用常无的心态把握时代的脉。要了解到现象背后的因果。
林老说自己的经历:
西天取经,芝大80年是世界的经济理论中心。
88年,高通货膨胀,10个以上。
正统做法:锁紧银根,提高利率。投资减少,储蓄减少,需求减少。
而我们国家当时政策是:整顿,砍投资砍项目。
88年后,不用现有理论看中国。
直接面对现象,自己思考,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什么?
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逐渐积累出一套体系出来。
了解新的现象,必须身处其境。
11,本体和常无,一定要掌握好。
理论是否自洽,理论的推论能否和现象一致。
解释现象,理论是个简单的逻辑体系,要保留几个社会经济产量,保留少数几个最关键的社会经济产量。
必须保持,风声雨声读书声,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2,怎样找到最关键的经济变量?
三归纳,一推论。
1,当代横向归纳法
做横向比较,归纳最根本是什么?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什么产生。
1988年,林老因为印度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委而开悟。
印度,加尔各答甘地研究院。
印度考差。和印度国家计委座谈,问你们国家怎么配置钢铁?分配原材料?
印度为什么有计划经济?
因为都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要发展比较有优势的重工业。
2,历史纵向归纳法
计划经济:
1918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按照市场交换。
1929年,斯大林,重工业优先发展。
分析什么东西变化了?
斯大林?当时历史条件是什么?资本很短缺。重工业,资本投资大,回报期非常长。所以必须要用计划的思路去做,去计划要素资源,去计划资本使用。
3,多现象多因素归纳法
现象同时存在,背后有没有更根本的因?
案例一:波特的竞争理论,有四个因素?
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有效因素
国内市场很大:
后两个新生于前2个。4个变成2个
比较优势重要。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也可以做。要了解更根本的因。
案例二:13个经济体,以2倍速度于发达国家的进步?研究后发现13个特征。
索罗和斯宾塞
非洲国家领导人,怎么推动国家发展?方法?
15个因素是药材,不是药方?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2个前提。一是市场经济?
企业家不管比较优势。只管利润。
怎样反应比较优势?要有价格信号?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相对丰富要素?
经济发展不是资源的静态配置,是个产业的外部性?
找到更根本的因,不要十全大补汤。更根本的因造成更根本的果。更根本的果有造成真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