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道提示: 农历十月初一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和门道君一起感受庐剧的魅力吧。
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庐剧起源,无史料可考,据老艺人相传,在商报曾以《盲艺人考证庐剧源自霍山》为题,报道了“西路庐剧”的领军人物之一、年近八旬的盲艺人李儒瑶,20年前凭一部明朝《涂氏宗谱》和自己的现场演唱,征服了业界专家,“庐剧的发源地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县”从此一锤定音。该县拥有“庐剧源头”的丰富艺术土壤,决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重振庐剧艺术,打造“庐剧之乡”。
庐剧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庐剧庐剧的剧目更多表现的是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反压迫斗争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丹纳曾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与地域密切相关。一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制约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形成相应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形态渗透入该地区民众的精神层面时,便形成有独特区域色彩的人文风貌。庐剧有幸生存在中国革命摇篮之一——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庐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庐剧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的观众,在民间戏曲逐渐衰落的状况下,他们对庐剧的喜爱始终未变,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
庐剧江淮地区、特别是大别山地区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历史上频遭天灾人祸,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农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对民间文化的选择和接受也使他们总是割舍不开庐剧这一土生土长的文化形式。群众是戏曲繁荣的基础,庐剧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
网友评论